后 记
Share
好多年前有一首很好听的歌曲(李杰作曲、比丘尼释隆奇作词)——《醒来》,很喜欢。
How far from birth to death 从生到死有多远
is in the length of our breath 呼吸之间
How far from confusion to consciousness 从迷到悟有多远
When comes a sudden chance 一念之间
How far from love to hate 从爱到恨有多远
You can't anticipate 无常之间
How far from then or now 从古到今有多远
When laughter spreads somehow 笑谈之间
How far from you and me 从你到我有多远
Forgiveness only 善解之间
How far from heart to heart 从心到心有多远
The sky to the earth 天地之间
……
我在写作这本书的短短几个月时间内,心中无比地感恩。九紫离火,人们对“心”的需求越来越多了,各种各样的身心灵课程,寺院香火鼎盛。面对世事纷扰,很多人一边熬日子,一边逃避,学佛的人很多,每天在家里烧香念经,看似很虔诚,但常常搞得家庭不和睦。这里,借妙华法师的一个比喻,这些人“带病上岗”,把自己变成了信佛人中的“问题人群”。中国文化的底色是儒家的“入世”,是“柴米油盐”,过好“一亩地、两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小日子,不避讳“功名利禄”。寺院不是莲花,“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不知深浅就是“迷信”了。佛陀从来没有鼓励出家或要求念经,“佛在灵山不远求,灵山就在你心头”。我们学习传统文化和儒法佛道思想,是帮助自身更好地修身养性、安居乐业,不能用宗教感情代替生活实际,不能活在单纯对某一种精神的执念和想象之中。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所有的经历都是磨砺身心的道场,且行且修行。我曾经试图选择一个极聪明又知识渊博的人来做自己的终身伴侣,并且愿意毫无保留、无怨无悔地付出。后来,我才发现,知识与智慧是两码事,阻碍一个人前进的根本不是困难,而恰恰是这些“我知道”,反而让你与智慧渐行渐远。多读了几年书,拿来的那个学历并不能代表什么。如果你啥都知道,你就不是现在连你自己都不满意的样子。绝大多数人都活在假象里,被人生的剧本往前推,想不明白为什么自己有学历、有聪明,却反而无法变现,跨不过人生的沟沟坎坎。而只有那极少数真正拥有智慧的人,才能站在高维,看清真相,活出人生本该有的模样。
本书见证了我的成长,我在写作过程中,也是边写边悟,很多道理,虽流于笔下,我却仍然做得不够好。刘丰老师说过:真正通透地领悟生命的人,他的生命时间不一定很长,就像在考场上,有些学生是可以提前交卷的。我人生中还有很多牵挂,有未成年的娃们,还有尚未完成的使命,所以,我还不想“提前交卷”,就保持着至纯至善吧,顺其自然地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我没有想过借由此书帮年轻人开悟,“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因而,我的理解是,任何理论性的东西都是别人的“道理”,真正有用的,都需要靠自己切身的体悟方能得到。如果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能让你有所思考,对你的成长有所帮助,这便是最大的功德。
甲辰春天,我突然有了萌生写作此书的想法,因为以前没有涉及过这个领域,尽然连一本“启蒙”读物也找不到。正在我茫然的时候,我“得到”了几本书,其中有《开启你的高维智慧》、《意念使用手册》、《内证观察笔记》,并“告知”了阅读的顺序。后来的写作,如同“与神对话”,令我感慨万千、感恩不已。到了夏天,我发现参考书目已经接近300本,接触了越来越多关于“多重时空”和生命信息类的书籍或资料。在重新审视过去物质化的科学观、宇宙观、生命观后,我渐渐地发现:人类对于宇宙和生命自身认知的提高,是不可阻挡的时代趋势。人们不需要去迷信外在,也不必有任何焦虑恐慌,在物质的丰盛和科技的帮助下,我们会迎来更好的生活和更好的自己,因为地球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被宇宙所“爱”的。
这本书请你打开思路,跨越一下习惯,把科学的定义域从三维空间拓展到高维空间。不妨关注一些高维的“实践检验”,再回过头来看我们人世间这些跨越地域、跨越文化和语言、跨越宗教流传下来的智慧系统,才会发现,它们之间不仅不矛盾,反而能够相互印证,更容易让我们对整体宇宙的运行有更深层次的认知,让我们对人类自身和他的存在本质有更深刻和全面的理解。把人类对科学的认知从三维空间上升到高维空间,能够帮助实现科学的超越和升华,并能够与现有的人类科学成果和智慧相融合,它和原有的科学知识之间也完全不矛盾。
有两点额外的说明。第一,本书参考资料涉及众多经文及古籍,均直接取材于前人著述,未作史料的校勘,故个别文字与原始出处可能有异,特予说明。第二,作为一个需要“与时俱进”的中年人,我平常也会看一些网文和视频,遇到有领悟的就反复看几遍,随时记下心得;有时候,我并不知道网上的这些说辞哪些是原创或转载,只能尽量保证所有出处都进行了详尽的备注,如果仍然有“英雄所见略同”的巧合或其他涉及可能的版权,请联系我删除。
本书的最后,想鼓励年轻人,多看看书。科技发展得太快了,不可否认,早年需要在图书馆或者书库中才能翻出来的答案,现在只需要谷歌、百度或GPT。但是,以这样的方式,是难以获得智慧的。回归书籍吧,因为在书籍中得到的知识,是系统的、经得起推敲的、可以反复验证的、可以拿来帮助生活的。董宇辉曾说:“粮食只能喂饱你的身体,但是精神食粮才能丰满你的灵魂。”书不会解决一切问题,但是书读得多了,你就不纠结很多问题。“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能帮你养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对自身思考力的自信。大凡喜欢读书的人,道理通明,内心澄澈,语气平和,举止文雅。学习能开阔一个人的心胸和视野,能提升人的思维境界,能助你深度感受人生。
这本书,希望在不同的人群中能够启发不同的人内在的智慧,无关宗教、无关信仰、无关金钱地位,以这样的形式遇见你,都是我们内在成长的助缘而已。
最后,借用86岁琼瑶老师《我有一片天》中的告白,愿我们此生的心灵是“满足的、自由的,没有遗憾的”,愿我们有限的人生都多一点“快乐与翩然”:
即使有时会乌云满天,
那正是考验我们的时候。
当阳光再度露脸,
照耀着我们,
那阳光会更加灿烂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