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关于“科学”的讨论 一、科研往事
Share
科学研究的根本意义,
是对于未知事物的求真和探索。
一、科研往事
什么是科学?
我们这代人,和我们父母这一辈,通常把写进教科书的内容认为是科学。于是,生长在书香门第的我,从小听到最多的就是:“要相信科学!”
可是呢?写进教科书里的内容实在是太有限了!
从2岁进幼儿园全托到32岁,我一口气读了30年书,才拿到了博士学位,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学者,或者叫科研工作者。在博士阶段我初探了经济物理学,在这样的交叉领域,有很多新的发现让我着迷。但是,我却怎么也够不着“学术认可”,由于研究的内容“跨界太多”,哪怕是录取我的博导也很难给我指导和评价。最后,我的博士论文需要增加传统的经济学回归分析模型的内容才能勉强过关,导致成稿的博士论文有了在我看来前后自相矛盾的两个大模型:前半部直指古典经济学模型的局限,后半部又用了传统的经济学模型进行预测与分析。
曾经有位记者采访著名企业家埃隆·马斯克:请问您为什么会这么成功?他说:他思考问题喜欢从最基础的原理出发,对他影响最大的两门课程是《物理学》和《经济学原理》,因为这两门课程为他提供了最基本原理的思考框架。这两门课程的交叉领域,经济物理学,就是我曾经热爱的领域。可是,等回国以后,我的这个研究方向,在国内只有少数几篇文献综述,传统领域的评审专家一来看不懂,二来不认为一般高校能够完成这样的研究,这样努力尝试了数次未果,就彻底搁浅了。
这让我深深的感到:原来没有写进教科书的新认识,在它刚刚诞生的时候,想要被认可,是多么地艰难。
不过,我由此看到了作为一个学者的意义:如果教科书里已经有了,那研究的意义何在?就好比中国孩子们疯狂地刷题,看似对书本的科学知识滚瓜烂熟,但是这种重复性地刷题产生不了创造力,充其量仅是用边际效益极低的方式提高了可怜巴巴的分数,父母又哪里能够奢望通过重复刷题完成学业的孩子长大能够“改变世界”呢?面对现实,看着孩子们好不容易过了中考,又上高考,很多父母的要求从“安身立命”,降到了“混口饭吃”、健康就好。刷题不仅仅浇灭了孩子的创造力,还毁了他们的自信心、意志力和对自我的认知。
很多科研工作者人生最“辉煌”的时刻,都是基于青年博士阶段的重大成果,而我却没能够打下这样的根基,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何为“辉煌”?学术界的评价标准是发表了多少篇核心期刊论文,以此为基础,是课题级别、评奖和职称序列的标准。近来,埃隆·马斯克在接受专访,谈到关于创新的话题时说:90%的学术论文都毫无价值。看到这个评论,可能很多科研工作者都会一声长叹:除了对自身的“职业生涯”有价值,对社会的价值微乎其微的论文占比远胜于此。讽刺的是,由于核心期刊篇幅的供不应求,使其成为“稀缺商品”,在“黑市”上有了数万的标价,被聪明的国人“玩”成了层出不穷、无法搬上台面的“学术腐败”。
有那么一段时间,我觉得6年的博士真是白读了,但经历了这些年和诸多事,我却越来越坚定地认为:人生没有白读的书、白走的路!
这段时间让我树立了终身学习的信念,建立了求真务实的态度和严谨科学的研究方式。读书最大的馈赠是思考力,而不是知识或学历。有了这个本领,我才具备了为自己人生翻篇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