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三、科学研究方法
Share
三、科学研究方法
从达尔文的进化论到现代生物学,科学家们始终都面临着一个悖论:科学刚证明是对的,但没过几年,又被科学自己推翻了。反之,过去认为迷信的东西,今天又被科学证实了,又有没有一种可能,今天被认为迷信的东西,明天也会被科学验证呢?科学的前方不是真理,而是不断地被自己人否定。整个科学的发展史,就是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所以现代科学如果要发展,就不会担心被否定,因为越是否定就越是辩证,也越使我们更接近真相。毕竟,我们只是那4%,却想要了解并解释那100%……
回到本章开头的这个问题:什么是科学?
参考了好几本辞典关于科学的定义。科学,指发现、积累并公认的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的运用,是建立在可检验的解释和对客观事物的形式、组织等进行预测的有序知识系统,是已经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更便于大家理解的解释是:能系统地写进教科书里的知识。
但是,从学者的角度,严谨地做出区分的话,可否把上述教科书里的“科学”前面加一两个字,称为“纯科学”或者“狭义科学”。
我越来越觉得:真正的科学,广义的科学,或许是朴素地求知,是刨根问底的精神,是基于观察、实验和推理的方法,是实践出真知,是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不能过多地强调科学的正确性,而忽视了我们追求科学的真正目的。
许多历史上著名的学者,走在科学的大道上,却不得不面对越来越多超出观测和实验范围的问题。面对宇宙和生命起源的问题,他们发出“科学的尽头是玄学”感叹,难道皆为偶然?
牛顿在晚年转向神学,信仰上帝,因为他惊奇地发现,科学无法证明的,神学能给你“讲明白”,而且更胜一筹。
爱因斯坦在读书时期,曾经放弃了自己的宗教信仰,是坚定的无神论者。可是后来他却说:“当科学家登上一座高山之后,却发现神学家早就已经坐在那里了。”他可能不相信真有上帝,不过他相信宇宙当中有某一种洞察不到的存在,“就像是桌子上的咖啡杯,是被某一个人放在了这里一样,而宇宙当中的星球同样需要一个力量来安排,它们按照已经定好的轨道运行。”

图1.1: 杨振宁教授接受采访
杨振宁教授回忆说:“在我20岁的时候,我以为自己可以用自己的知识证明大自然的一切,但是逐渐地加深了对大自然的了解,感受到了其中太多的妙不可言之后,我相信在这个世界上极有可能存在着一个造物主。”在面对记者采访:您相信这个世界上有上帝吗?(图1.1)杨振宁回答道:“如果说你所谓的这个上帝是一个人形状的,那我想是没有的,如果你问我有没有一个造物主,那么我想是有的,因为我们的整个世界的结构不是偶然存在的,偶然的它搞不出来这么妙的东西…… 那么这个力量这么大,影响这么大的东西,是哪儿来的呢?你可以随便取一个名字,这个名字,假如里头没有一个人的形象,那我想大家都会接受……”
由此可见,虽然科学家没有办法证明这个世界有造物主的存在,也不能证明造物主不存在,所以不能断言到底是存在还是不存在。但是有一个共识是: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并不是偶然出现的。
正如刘丰老师在《开启你的高维智慧》一书中说的:“我们在三维空间里最大的局限,其实就是我们有限的三维认知。”
人类一直认为,迄今为止,科学技术是由多年的实践数据统计、实践经验累积,最终形成了整体的知识系统,我们唤之为科学。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绝大部分的科学技术描述的是三维世界的事物,特别是我们现实中所有的科学学术权威,基本上都是秉承以三维实践作为科学依据的原则。这个原则在三维空间里高度符合科学的思想,也就是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切源于实证,最后再由实证来告诉我们什么东西是科学的,什么东西是不符合科学原理的。
但是,我们最初的实践、最初的创造性的思维,是从什么地方而来呢?几乎没有任何科学家否定,他们在发明创造时最初的想法,来源于灵光乍现的“灵感”。这个“灵”给了我们重要启示,就是人类可以从高维空间获得智慧,然后用三维实践去验证正确性,形成科学知识。这个高维虽然肉眼看不见,但是可以“感知”,并一定存在。在这个宇宙中所有的宗教智慧系统都在给我们提示,在我们的人类能够看到的有限空间之外,还有更高的空间层次。
三维实践检验三维真理,高维实践检验高维真理。试图用三维实践检验高维真理,就如同指着等高线说“这就是山”一样,在逻辑上就犯了一个错误。本质上来说,科学先贤们对该领域的探索和兴趣,其实也起源于科学研究的根本意义:对于未知事物的探索精神将驱使走在这条路上的人们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