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二、科学家说

 二、科学家说

为了把“科学”讲清楚,并用科学的方式来讲述下面的内容,我们必须进入科学语境,先听听对于未知的这部分世界,科学家们怎么说。

科学应该有三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体科学。

——钱学森

钱学森先生是中国人体科学的倡导者。他对人体科学最大的贡献是明确提出了与近代科学还原论方法不同的、用系统方法研究人及人身上的形神关系的思路。1980年6月,钱学森接受《自然杂志》采访时首次提出了“人体科学”这一概念。他认为:人体可以被视为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其结构和功能需要通过“人体功能态”理论来描述。中医、气功和特异功能是人体功能态的一种表现形式,并把对人体的研究置于先进的科学框架之内,对这些领域的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钱学森还提出:人体是由形体与精神两套系统组成的复杂结构,精神系统虽然是在形体系统上呈现出来的,但形成后的精神系统却对形体系统起支配和控制作用。这种观点将人体及人身上形神关系的认识推向了新的高度,形成了与传统教科书截然不同的自组织的形神观。

在这位杰出科学家的引领下,北京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曾经开展了对人体功能态的研究,利用多维数据分析方法,将生理指标变量综合成可以代表人体整个系统的变化点,研究这些变量组成的变化规律,进而可以为人体科学研究提供客观指标和科学支撑。

这类研究非常地有意义!

无独有偶,国学大师南怀瑾也感叹:“累积古今中外几千年的文化,由宗教而到哲学,由哲学而到科学的今天,人类知识的范畴可以远上太空、细入无间,仍然不能明白切身生命的奥秘,并未寻求到宇宙生命奥秘的结论。从这个角度看来,可以说:芸芸众生,熙熙攘攘,依然还在浑浑噩噩,无识无知地过着莫名其妙的人生。”

2024年大年初三,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在全球政府峰会上说:

“我们的工作是创造计算技术,使得任何人都不需要编程,每一个人都是程序员……如果我能重新开始,我会意识到,科学里最复杂的领域之一,是对生物学的理解,人类生物学,它是如此的多样和复杂,关乎生存与呼吸,同时也因为它具有难以置信的影响力……当每一年基础设施和芯片技术都在变得更好的时候,生命科学领域的进步却显得零星……”

黄仁勋所说的“人类生物学”,正对应了钱学森提出的“人体科学”这一概念。40多年过去了,相比日新月异的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果然“生命科学领域的进步却显得零星”。借用钱学森先生接受采访时的原话:“一项新的科学研究,在刚提出的时候,总是有人反对,带头的人也总是要受到反对,因此要有勇气、要挺住腰板。”

无论叫“人体科学”,还是“人类生物学”,关于人体的奥秘,同样也离不开“天体物理学”的先驱们。

1687年,牛顿(Isaac Newton)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Law of Universal Gravitation),简单地说,就是物体的运动与质量直接相关,因为有质量,所以产生了引力,而引力会导致物体运动。

1915年,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发表了著名的“广义相对论”(General Relativity),人类由牛顿科学时代跨入了爱因斯坦世界。爱因斯坦在质量与运动之间又加入了一个元素,就是时间。他认为存在“时空弯曲”(Flection timespace)现象,而引力的本质并不是一种纯粹的力,而是质量使空间、时间发生了几何畸变。时空弯曲导致了运动的发生,“引力场”影响了时间和距离的测量。在广义相对论诞生之后,人们通过相对论公式来计算水星进动(precession),结果丝毫不差,这成为了广义相对论最有力的实验证据之一。

 在这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科学界都认为:“相对论”为我们“揭开”宇宙真相之谜提供了最关键的“钥匙”。直到1970年,美国女天文学家罗宾(Vera Rubin)利用相对论工具观察到仙女座大星云的自旋运动比理论计算的数值要大得多,科学界这才终于明白:相对论的“钥匙”打开的是一个足以让科学界“绝望”的新领域——暗物质(Dark matter)。

通过数学计算,科学家认为银河系可能近90%的质量都来源于“暗物质”,但是我们无法通过天文望远镜“发现”它们。几十年以后,科学家们才敢让“暗物质”存在的提法进入教科书。

中科院院士施一公教授在一场公开课中提到:

“你能用眼睛能看到的东西,能感受到的能量存在形式,加在一起,只不过是我们这个宇宙空间4%的存在形式;也就是说96%,你既看不到、也感觉不到,但它是客观存在。在96%里边绝大部分是能量存在形式(暗能量)…… 当我在这儿演讲的时候,你坐在下面听,大量的、成吨重的暗物质穿过你的身体,穿身而过。”

如果真的是这样,似乎这些“暗物质”才是主宰,那我们是谁?生而为人,我们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换句话说,我们所了解的周遭,可能是由“看不见的”决定了“看得见的”,正像我们看不见精神与意识,它们却时刻“主宰”着我们的肉体一样。这些“看不见的存在”,信则有,不信亦有。不信之人,因暂未亲见罢了。

Back to blog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