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高维的触达 一、绝对宇宙与相对宇宙

我们处于这个世界,

但我们不属于这个世界。

写在前面

2024年4月,NASA再次收到了来自“旅行者1号”(Voyager 1)发回的数据。这个人类有史以来航行距离最远的人造飞行器,已超期服役了40多年,飞到了距离地球241亿公里之外,然而距离飞出太阳系,还需要数万年。还记得这张照片吗?这是1990年在关闭相机系统之前,旅行者1号为地球拍下的绝版照片。照片上那不到0.12个像素的亮点便是我们的地球。(图7.1)

1977年旅行者1号升空及1990年发回的地球照片 《生而为人》

图7.1:1977年旅行者1号升空及1990年发回的地球照片

著名物理学家卡尔·萨根(Carl Sagan)在一次演讲中看着这张照片感慨地说:“我们成功地从外太空拍到了这张照片。细心再看,你会看到一个小点,这里就是我们的家。在这个小点上,每个你爱的人,每个你认识的人,每个你曾经听说过的人,以及每个曾经存在过的人,都在这里过完一生。这里集合了一切欢喜与苦难,每对相恋中的年轻爱侣,每个充满希望的孩子,每对父母,发明家和探险家,我们的星球只是在这被漆黑包裹的宇宙里一粒孤单的微粒而已。”

一直有人说,天文学令人谦卑。现代科学认为,我们的宇宙诞生于138亿年前的奇点大爆炸,之后迅速膨胀,诞生了恒星、行星、黑洞、中子星、白矮星等。单在银河系中,大约就有1000亿颗恒星,有400多亿颗行星。在整个过程中,地球成为宇宙中“宜居星球”的概率远不及千亿分之一;而诞生生命的概率也远不及亿分之一;在生命演化的过程中,人类出现的概率连一成都不到。这么看来,宇宙中还有地球和人类的诞生,简直就是奇迹中的奇迹。几乎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地球与生命并不是偶然出现的。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或许应该更加亲切和富有同情心地去对待身边每一个人,同时更加保护和珍惜这个暗淡蓝点——这个我们目前所知唯一的家。

对于超越“小我”,触达空间的理解或体验,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检验,作者积累尚浅,这里为读者总结了四位前辈:曾仕强、七田真、刘丰、李嗣涔(排名不分先后)的研究成果。以下论述均出自原著原述或原讲座视频,算是相关章节的简化提取。为了更具有说服力,以及更好地还原作者的理解,仅做语言梳理,不加入个人观点。

一、绝对宇宙与相对宇宙

   曾仕强(1935-2018),祖籍福建漳州,上世纪50年代前往台湾,曾任台湾师范大学、台湾交通大学教授,中国统一促进会理事长等,被称为“中国式管理之父”。曾老是家喻户晓的国学大师,生平演讲众多,著有《易经的奥秘》、《中国式管理》、《我是谁》等。先生千古,不才在此简要还原和总结前辈关于“绝对宇宙与相对宇宙”的观点。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拜读原著或讲座视频。

    中国在尧舜以前,是非常尊重伦理和礼仪的,但后来人神混战,带来洪水和瘟疫,于是,神明们改变了游戏规则,收回了世间人类的高维意识能量,改用了类似宗教的信仰,用人形的神来引领局限在三维空间的人类,于是就有了上帝耶稣、佛陀释迦牟尼,真主安拉,并有了《圣经》、佛经和各类经典之作。原本以为这些努力可以很大程度地帮助人类,也的确如此,但在以后的2000多年,我们发现人类的欲望、贪婪和对三维空间的执着,越来越远离人类当初的觉悟状态,而对高维生命的敬畏,也越来越稀薄。

所以现在发现,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了,越来越多的人在回归传统文化的经典,这里隐含着能够让我们抵达高维的智慧。

宇宙空间中所有的物质(Matter)都有反物质(Anti-matter),就好比万物皆有阴阳的两面,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子当年说,有一个道叫作“常道”,它是圆满的,不可说的;有一个道叫作“非常道”,它不可能是圆满的。这个“常道”就是“绝对宇宙”(或叫“反宇宙”),“非常道”就是“相对宇宙”。如果给这里面的生命取一个名字,可以叫“绝对生命”(或“绝对灵魂”),“相对生命”(或“相对灵魂”),见图7.2。

绝对宇宙、相对宇宙、两栖宇宙与人的五重心身 《生而为人》

图7.2:绝对宇宙、相对宇宙、两栖宇宙与人的五重心身

众生本来都是安住在绝对宇宙的,那里绝对光明、“众生平等”,但是,起心动念产生了“分别心”,就掉下来,到了相对宇宙。“堕入红尘”后,人从一出生就不圆满、不平等了。人生在世,就是要修这个缺陷,自我修正,修圆满。人心善变,喜欢装神弄鬼,老子是破鬼神的,他说了“道”,就赶快“破道”;说了“名”,就赶快“破名”;说了“有”,就赶快“破有”;说了“无”,就赶快“破无”。这是因为,一个人执着了,就很容易走极端。你的身体只是这辈子灵魂暂住的皮囊,丢掉就丢掉了,但是身死“道”犹存,一般人不明真相,还把身体当做“我”,而且认为这是唯一的。我们这辈子就是要让自己修好“回家”,所有的宗教都强调“自修”,但是很多人却在各种执念和岔路中迷失了,一辈子,几辈子,继续轮回下去。

为了帮助这些迷失了的“相对生命”重返家园,在绝对宇宙的边缘,一些有智慧,心存慈悲,暂时又不想回到绝对宇宙的“两栖生命”创立了“两栖宇宙”空间。通过各种宗教,释迦牟尼、耶和华、穆罕默德等各位“先知”,创立了自己的小世界,信仰可以让人类进入祂的“理想国”,比如“天堂”、“极乐世界”。但哪怕是到了“两栖宇宙”,也只是到达了“绝对宇宙”的边缘(好比一个媒介或者过渡),最后想“回家”,还得靠自己;如果在此深信了某个宗教某个神,把它看成唯一,就产生了分别心,只能永远留在“两栖宇宙”。“人为什么痛苦?因为地球不是天堂,人类不是天使。不要等到死后再去追求天堂,要活着去追求天堂,使自己变成天使,使周遭环境变成天堂,这样活着才有意义”。

基督教把绝对宇宙叫God,中国人称为“天”(或“老天爷”)。在中国人的认识里,这个“天”,又叫“道”,是自然运行的规律。其实中国人是最早跳出迷信的民族,从周朝以后就开始从自然规律去总结事物运行。本来,要重返绝对宇宙,最终只能靠你自己,你自己就是神,但是,太多人做不到,找不到“回家”的路,所以宗教会推崇“两栖灵魂”来传法(通“筏”,是“渡”的工具),目的也是让世人接近绝对灵魂。但是,过程中也产生了很多邪法,常有事与愿违。所以我们不一定要信教,这样就不会被教条、教律所困,可以自由地去阅读佛经、《圣经》、《可兰经》……这些文字是属于全人类的经典,不排斥,也不“钻”进去。中国老百姓的信仰也从不是唯一的,很多人家里摆放着三圣、元始天尊、灶王、财神、保家仙等各式各样的神仙,满堂仙各个都拜,各取所需,多一个神明保佑不好么?经过教堂也跑进去瞻仰一下,装模作样地祷告几句…… 这才是正确的!

相对宇宙的相对灵魂,组成了世间芸芸众生。但其实人们的身心并不自由,在肉体之外有重重监牢,称为“多重心身”。人都有中阴身,是裹在真我外层的现实经验与业障,中阴身中住着灵魂。在汪少伦(1902-1981)先生的《多重宇宙与人生》中提到,中阴身外还有欲心身、智心身和理心身。在稻盛和夫(1932-2022)《活法》中,将此五重身心称为:真我、灵魂、本能、感性和理性。欲心身就是维持人体需要的欲望和本能,此身发达,死后反堕地狱;智心身就是感性,主宰五感及感情等精神活动;理心身就是理性,是后天掌握的知识、道理和逻辑,它的职责在开悟,使我们获得真知,看见真光。人的五重心身通常是彼此合作的,好比一辆行驶中的汽车,肉身是车架,中阴身是汽车的引擎,欲心身是汽车司机,智心身是汽车方向盘,理心身是汽车主人,这五部分分工合作,形成人体这个小宇宙。人一起心动念,就多了一个身体,小婴儿没有多少欲和智,所以反而接近本源的“真我”。

这世间的一切存在,都是人们的意识决定的。就像菩萨,当绝大多数人都认为祂存在时,祂就存在;如果没有人相信祂存在,祂自然就不存在。你可以认为“一次生死论”,这样做事情就可以不计后果,反正死了就结束了,死在哪里,怎么死,要不要埋,都不重要。但是从古自今,大多数人都相信“多次生死论”,还想死得其所,所以多半“多次生死论”就是正确的。

如前所述,我们的相对灵魂,是绝对灵魂堕落下来的那部分,在世间很难感受到绝对灵魂。但是,意识其实是一个磁场,当它产生的波与宇宙波同频共振的时候,就可以获得宇宙信息。这时,人体磁场就可以和宇宙磁场相连,可以获得感应,这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

人生就是一部剧本,当演则演,不断重组认知,克服灵魂的缺陷,这是你来时就设定好的功课(业),其实也是我们自己安排好的命运。经历好像演戏,该痛苦的时候,一定要痛苦(演得不像,不投入,就会被总导演、观众踢出局)。演得越像,越投入,剧情结束后,演员的知名度越高,此生结束,灵魂升级。所以,人生的每一步,都不需要后悔。一定要明白,一切都是演戏,不要入戏太深而忘记自己就是一个演员而已(只有这样,才能清醒地接受灵魂的指引)。人生也没有所谓的困难和小人。困难只不过是剧本的设定,用来唤醒我们灵魂的记忆和此生的觉醒,小人精彩绝伦的演绎,也只是引领我们打怪升级的陪练。以豁达的心胸去面对眼前一切最好的安排,坦然接纳当下的一切,释放自己的灵魂,找到人生的使命。

一个人的一生,如果能修得认识自己的意识,真是无上智慧。不必太快修好,不能着急,也不能不急,顺其自然。其实,99%的困难都是我们自己想象出来、被无限放大了的困难,很多人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作茧自缚、全然“自作自受”。剩下的1%的困难,那是天意,是你灵魂的必修课。生命中的每一件事情没有偶然,全是必然。当然这个剧本不是不能改,命运是可以改的,不过只能自己改,只能通过“自修”来改。

人生其实就是三大事:做什么(此生为何而来),怎么做(完成使命的方法),怎么做得更好。当你感觉做一件事情很兴奋,使你感觉很有价值的事情,那就是你这辈子的任务。

曾老对自己评价说:我这辈子的人生任务只有一个,就是把中国人的道理说清楚,让大家有一些反省,能更好地找到自己的路,我没有必要做其它事情。

Back to blog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