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量子的秘密 一、量子“空”性

是意识决定了微观粒子的行为,

甚至决定了物理世界的客观实在性?

前文说到,所有的存在都是基本粒子的集合体。基本粒子正是构成一切物体(包含人类在内)的基础。要研究这个我们用肉眼看到的世界,就要去研究肉眼看不见的基本粒子。只有了解基本粒子的运动属性,才可能了解人类的秘密。

量子力学的诞生,就是研究基本粒子的学问,用来分析这个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世界。

以身体为例,人的身体是由各式各样的细胞集合而成的,数量可能多达37兆。这些细胞可以再分成更小的分子,分子中有更小的原子,比如碳、氢、氧、氮、磷、钙、钾。水分子——H2O,就是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集合而成。

按理说,人是摸得着的“实体”生物,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科学家也都认为原子是实心的。直到19世纪初,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才发现:原子其实是空心的。之后,科学家们进一步发现,原子的内部(见图3.1)简直空得离谱,可以说99.9999%以上都是空的。

图3.1:原子核与电子

拿宇宙中最简单常见的氢原子举个例子。

氢原子半径约为0.037纳米(3.7 x 10-9厘米),它的原子核只有一个质子,半径大约为0.00000084纳米(8.4 x 10-14厘米),可以看到,氢原子的半径大约是其原子核半径的4.4万倍。这是个什么概念呢?打个比方,如果氢原子相当于鸟巢体育场的话,原子核相当于球场中的一只小小的蚂蚁。

除了原子核以外,氢原子还有一个电子,由于观测水平的限制,科学家还很难准确给出电子的大小,只是提出电子的半径是不大于10-16厘米,是几乎没有体积的“点粒子”。电子的体积远远小于原子核,如果说原子核相当于球场上的一只蚂蚁,则电子就像一粒灰尘在球场上若隐若现地飞翔。不妨想象一下,鸟巢那么大的空间,除了一只蚂蚁,就只有一粒灰尘,原子的空旷程度可想而知。

有意思的是,我们生活的地球,就是由数量众多的原子构成的,既然原子内部是空的,是不是万物本身也是空的呢?我们作为人,也是由无数的原子构成的,难道人类本身也是“空”的么?

佛家经常讲到“空”性,不过这个“空”,并非物理上的真空,不是不存在,什么都没有,而是万物体性本空,是老子在《道德经》中讲到事物本源之前“无”的状态。正因为“空”,才能造出世间万“有”,所以佛家语境叫“真空生妙有”。进而,心本来就具备“空”的功能,本是“空”性,所以才能以此功能造化万“有”,万物皆是“唯心所造、唯识所现”。

科学已经证明,这个看起来空荡荡的量子世界,是一个以往物理法则完全无法适用的脱离常识的世界。这里化繁为简,以量子的发展史为脉络,介绍量子最基本的几个特性:叠加性、干涉性和纠缠性。为了便于理解,我们从几个经典实验说起。

Back to blog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