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三、“命”是用来改的
Share
讲到命运,经常听到“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的感叹。曾仕强教授说:“剧本可不可以改?当然可以改,随时可以改,但只能自己改。”通过自己改写剧本,在内力和外力的共同作用下,命运当然是可以改变的。
《了凡四训》讲述的人生经历,就是一个很真实的改命案例,不妨细说。
了凡自幼丧父,母亲命他弃学求医,认为这样不仅可以养家糊口,还可以去救济他人。他15岁时上山采药,碰到了一位仙风道骨的老者孔先生。孔先生劝告了凡去参加科考做官,母子二人将信将疑,但是孔先生把了凡第二年要参加考试的结果都逐一算了出来:参加县一级的考试,会得第14名;参加府一级考试,会得第71名;参加提学一级的考试,会得第9名……果然,到第二年都一一应验了。后来,孔先生还算出了凡命中没有子女,做官最大只能做个县太爷,53岁那年8月14日丑时,会离开这个世界。
了凡只能相信,这一生,命运皆有定数,没有必要强求。该发生什么事情,就像被提前安排好的一样,接下来,只要一场场演出来就可以了。这样的人生,也让他觉得迷茫不已。
直到有一年,了凡在寺院里拜会了高僧云谷禅师。两人一起打坐三天三夜,了凡不起一个妄念,让禅师十分惊讶。了凡告知禅师,因为自己的命数早被算定,无力再起妄念。云谷禅师告诉了凡: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一个人只要还有妄心(私心),时时刻刻还在想着自己,一定会被命运的绳索捆住无法摆脱。但是有两种人的命数是发生变化的,极善之人的命运向好的方向变化,极恶之人的命运向坏的方向变化。
这句话点破了了凡的人生,使他真正洞察了命运的原理,并重新看待命运。后来了凡用云谷禅师告诉他的一套方法,从改过、积善、谦德等方面入手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从此孔先生的算命就不准了,了凡先生不仅求得功名富贵,还生了儿子,于69岁写成了劝善家书《了凡四训》,传世于后人,最终74岁寿终正寝。
《了凡四训》,被誉为“东方第一励志奇书”。这本书影响了很多人。曾国藩年轻的时候,在读完《了凡四训》后,马上改号为“涤生”。书中列举了很多古人行善的事迹,证明了“德福一致”的核心思想,实际上在讲述人间的“善道空间”法则:人做了善事,天道会回馈他们及他们的后代,善有善报。
为了劝诫后人,了凡提出了使用“功过格”的“改过之法”。总结了做善事的十条具体路径:
- 与人为善,待人宽容;
- 爱敬存心,相互关爱;
- 成人之美,帮助他人行善;
- 劝人回头,帮助他人及早醒悟;
- 救人于危难,帮助他人缓解痛苦;
- 修建公共设施,造福大众;
- 捐赠财物;
- 修缮庙宇,弘扬正法;
- 尊重长辈;
- 爱惜生命,有一颗恻隐之心。
这十条,均是人间正道与善道,放到今天,放诸四海而皆准。行善不仅仅是捐钱捐物,更多的是发心,是孝敬父母、与人相处的身边小事,人人都可以做到。进而,人人都可以改命。
“命”的终点是死亡。佛教认为,死亡有三种:寿尽而死、福尽而死、非时横死。《瑜伽师地论略纂》中说:“寿尽死,则业命终;福尽死,则衣食阙(同“缺”);不避不平等,则余缘枉横死。”
人们都愿意拥有无量寿,可是不可能,寿命是有时间限度的。福尽了,就是在生而为人期间,你的福报是“积分制”的,如果只是单纯地消耗而不积攒,或者随意挥霍,那么当赖以生活的资具(衣服食物)享用的福报归零,积分用尽,人也就命终了。
那“不避不平等故”呢?就是本来福、寿也没有尽,还能继续生存,但是自然灾害、恶缘、人祸等使人枉死,亦或这个人去做一些糊涂事,把自己的色身破坏了,比如自杀就是“非时横死”的一种。佛法教导人们切莫辜负此人身,应努力求证解脱,重视人生的价值!“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对后者这种自暴自弃、甚至自残生命的行为是最重的“犯杀戒”,将要承受严重的后果。
何时改命?如何改命?
我们知道,八字是高维能量,在我们出生的那一瞬间,天干地支在三维空间呈现相对固定的像,这时整个一生的能量分布就是注定的了。也就是说,站在四维能够清晰地看到这个能量分布,完整地看到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但是这其中有一个关键,就是投影源只要变了,投影像就会变,当高维能量场发生转变的时候,投影源变化了,这个像就会随之改变。命运的注定是对不改变投影源而言的,因为大部分的人都改变不了投影源,所以算命会很准。
一个觉者,他的命运从开悟的那一刻起就改变了,他的命是算不出来的。“一切万法归于心法,一切万行归于心行。”《了凡四训》告诉我们,可以依靠转念来改变命运。
转变命运从“心”开始,分“三步走”。
第一步,重新认识这个“假”的世界。
这个时代,是信息爆炸、“算法”肆虐的时代,每个人看似都能随时随地获取各种信息。而实际上,越是在这样一个什么都能看见的时代,我们越什么都看不见。我们的喜好被追踪、思维被局限、行为被算计。我们看到的,都是别人想让我们看到的,于是视野更加狭隘和偏执。就像下图(图9.2)这个人,他两眼放光,只想去抓眼前的面包,却始终无法看到那把能够打开自己“思维监狱”的钥匙,而这恰恰就是绝大多数人当下的状态。

图9.2:世上最大的监狱,是人的思维
智慧与开悟的第一步就是:放下面包,去拿钥匙!
《道德经》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欺骗了我们的大脑,把我们笼罩其中,屏蔽了真实的世界。《圣经》说:“他们有眼却不看,他们有耳却不听。”人们虽有眼睛和耳朵,却对真理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古兰经》说:“今世的生活,我们一切的玩乐和消遣,互相的夸饰和吹嘘,以及竞相累积的财富和子女,都只不过是镜花水月(幻觉)而已。”禅宗曰:“一切凡夫,不知人身为五蕴假合,而有见闻觉知之作用,固执此中有常一主宰之我体,一切烦恼障由此而生,便有贪嗔痴等诸惑。”(凡夫只看到了世界,却不明白这世界是五蕴器官虚构出来的,因为被世界里的名利、爱情等牵挂,而不愿割舍,就生出无尽的烦恼。)
《孙子兵法》说:“虚则实之,实则虚之。”你看到虚的,往往是实的;你看到实的,往往是虚的。欲望越重的人,越看不到世界的真相。于是,朗朗乾坤、昭昭日月之下,很多人睁眼看世界,却都在“瞎子摸象”。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佛家讲空性,“空”既可以理解为“假”,也可以理解为变化。一切的存在,本质都是在随时变化的。世界上没有恒久的爱情,没有恒久的亲情,没有恒久的财富,连生命都不恒久。
第二步,安住自己的“心”。
信佛的人都知道“佛不妄语”,更不敢谤佛,但是不知有多少人质疑这个“空”性。一边念佛,一边不愿意相信:熙熙攘攘的人群为什么是假的?忙忙碌碌的众生为什么是假的?别人的好坏得失跟我有什么关系?宇宙的成住坏空跟我有什么关系?难道这些都跟我的“心”有任何联系么?其实佛法是站在“观察者”的高维视角来提示你:这些当下的发生在你来看当然是千真万确、无比真实,但是,一切周遭的发生,就连贪嗔痴也是假的,是帮你磨炼心性和获得成长的,“看到”又“看破”才是可贵的,请你不要受到它们的影响!
相由心生,相由心转。一个人在生活中可以做到把心情和事情分开,可以境随心转,就成功了一大半。借尚致胜老师的一个比喻:一杯茶,我怎么看待它和它是什么,并没有太大的关系。有些人会很介意茶杯好不好看,茶的温度,茶的价格,喝茶环境,都会影响品茶的心情。如果能做到境随心转,即使是5毛钱1斤的茶,你也能享受它的味道,这就是人生随缘而动、随遇而安的境界。缘分在哪里,我们就在哪里,缘起了我们就珍惜,缘灭了就祝福,这样就不会舍不得、放不下。生命无论碰到什么遭遇,都可以安住当下。
人生的修行,其实就是修心。修心的首要是关照和了解自己的情绪,积极地与自己内在的小孩对话。只有你真的觉察了情绪背后的执念,看破或者放下,理解生命中一切的发生,都是来帮我们成长的,人心就不会焦虑。与这个像“真我”一样的内心的小孩和解,擦亮自己的本心和真性,你的整个人才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变得更加健康、积极和阳光。你对自己的爱一定会以某种(显化)的方式回到生活中,让你加倍体验到你就是那个应该被爱的人。
有些被医学判定为“命不久矣”的人,反而在旅行或回归自然后奇迹般地康复如常,这样的人在生命的绝境中忽然觉醒,了悟了人生,放下了本来以为重要的一切,知道了一辈子的焦虑都是假的空的,根本决定或改变不了什么,于是,只安住在全身心地关照自己,体会到了从未有过的惬意和放松,几乎感觉“重新活了一次”。借用我很喜欢的一位B站Up主的一句话:乌云总会散去,只有你赋予自己的新身份,会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它才是真正坚不可摧的东西!
第三步,做好选择题、顺其自然。
我们知道,三维时空,过去已去,不可变化,未来却是一棵“未来树”,有无数种平行的可能,未来怎么走,全看当下的选择。比如你有A和B两份工作,每份工作带来的结局会有很大的不同;再比如,你碰到了缘分的小C,是否结成人生伴侣,也会影响很长一段时间的人生;人生中面临的选择还很多,大到选择专业、选择城市,小到选择是否提供帮助,早起还是睡懒觉,出不出门……有人说:人生没有偶然,其实都是必然。这句话,只说了一半。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做选择,每种选择都有无数不同的必然结果,当我们走过这段路后回望过去,这看似的偶然,冥冥中也是必然。
怎么选择?永远做出符合天道、积极与善良的选择。曾仕强先生说:“天下没有人一出生就是坏人,只有选择错误的人”,所以如果真的知道错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也是有机会的。如果无所谓好坏对错,选择还是很难,就遵从自己的内心,一切顺其自然。《人生不必太用力》中有句话:“人生中常见的遗憾有两种,一是力所不及,二是用力过猛。好比烹饪,盐放少了乏味,放多了难以下咽。”
当我们知道人生没有偶然,当下,我们可以做的到底有多少呢?其实,我们不是完全没有选择权,而是当下就有许多不同的选择!我们可以决定每一天怎样过,可以选择吃什么,穿什么,做什么,因为这些都发生在当下。你快乐是因为你选择快乐,你生气是因为你选择生气。我们不能“既要也要还要更要”,宇宙的法则对待所有人都非常公平,不会多给人半分,你看着邻家的小孩唱歌跳舞、品学兼优、名校毕业,可他未必孝顺;你看着有的人功成名就、妻儿相拥,可他未必长寿……
《庄子·德充符》说:“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顺其自然,是一种境界,也是与自己和解。生命中有很多看似棘手的问题,是不需要也不可能点对点马上解决的。拿自己举个例子。我自己是个病秧子,从小体弱多病,大学一年级被确诊强直性脊柱炎。过去20年间,免疫系统的毛病如影随形,一会儿葡萄膜炎看不得光亮,一会儿手脚在数小时内就不能弯曲,一会儿美尼尔综合症眩晕得天旋地转,一会儿强直导致僵硬地无法翻身…… 但是我好像从未因这些疾病而焦虑,这几年,身体慢慢地居然几乎完全康复了。理解生老病死的过程,了解生命的本质,有些慢性病,只要提高免疫力,只要能做到少发作或者不发作,根本没必要手术治疗。接纳我们身体的不完美,就让这个疾病,像一个不美丽的伤疤,伴随我们一生。一切顺其自然,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