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二、人生如戏

从八字命理来看,当一个生命出生后,就被赋予了各自的生命信息以及生命轨迹。大多数算命很准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大部分人,都是不修行的人,他们走的都是生老病死的自然命运,降生于何时何地何种家庭,父母是谁,什么时候会遇到什么人,做什么事,生什么病,得什么财,最后何时离开,以什么方式离开,都是人生的剧本在来时就定好了的。如果没有内力或外力的作用,这个人只是在做一个演员,把这个过程去演好罢了。比如科比很早就被预言会死于直升机失事,戴安娜王妃被预言死于车祸,均是一语成谶。

  网上有一则轶事。一位比利时小伙在1989年找过占卜师,占卜师告诉他,他半年后会死于空难。小伙子非常相信,便决定不坐飞机。等到大约快到的时间,为了避免空难,他从首都搬到乡下,躲在家里闭门不出,饿了就请人送饭。突然有一天,一架900多公里外起飞的苏联战斗机因故障失去控制,驾驶员弃机跳伞,失事飞机油量耗尽后坠毁,正好砸在小伙的房子上,他瞬间就被送进“天堂”。

  还有一个类似的故事。一位年轻人很早就“预知”了自己会死于某次飞机降落的空难中,当时的他不以为然。若干年后,他真的乘坐了一趟航班,上飞机后猛然想起这个预言,于是想尽一切办法说服机乘人员不能降落,但是机长判定飞机没有任何故障,此人可能有精神异常。不可思议的是,待到飞机即将降落的时候,年轻人忽然冲进驾驶室,与机长发生了争斗,并试图控制飞机。最后,这架飞机以降落空难的形式,导演了“注定”的悲剧。

讲这两个故事,并非告诉读者“生死有命”。恰恰想说明,人生就像一个剧本,“躺平”了过,不能逃脱宿命的设定。如果还是把人生比喻成一场“打怪通关”的游戏,从选角的那一刻,就为你设定了不同的天赋点、资源、性格、难度等级,再让玩家在这个角色里体验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

孔子这句老话:“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指的是一个人一生内在成长的过程,在十五岁的时候要发愿,发出你今生需要成就的大愿,树立人生的目标和理想,这时的愿力是我们后来动力的源泉;真正有大愿的人,在现实中是没有大事的。在三十岁的时候,掌握了世间的游戏规则,所以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是按照这个游戏规则干了十年以后,能够通透地掌握、游刃有余地驾驭游戏规则。而在50岁的时候知道自己的天命是什么,就是知道今生今世是带着什么样的人生题目来到世间,明白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此生的目的是什么。六十而耳顺,是所有问题解决以后,所有世间的恩恩怨怨都没关系了,超越一切三维空间有限的认知障碍,从而进入一种通达的生命境界,真正懂得顺其自然。

常见有修行者言,人须“借假修真”,指的是借着肉体(假体)方能修成正果。选角很关键,但却不能随意自选,跟因果业力有关,跟“轮回惯性”有关。有的人天生就是学霸,有的人经商很能赚钱,有的人极有音乐或绘画天赋,有的人巧舌如簧、口若悬河,适合做老师或博主……其实,不过是因果业力带来的剧本兑现而已。譬如学习、画画和口才上的能力,之所以游刃有余,是因为“轮回惯性”让你累世经历了好多遍,就像个有经验的“老灵魂”,接触擅长的事情就很有“感觉”。

  那么,跟父母的遗传基因关系大不大呢?这里面是一个概率问题。虽然你的后天地魂有部分来自祖先地魂,你的血象、外貌、身材有部分来自于父母,使你与父母、祖先构成了天然的血缘关系,但是你的性格、天赋、偏好、人生功课、福报,哪怕是同胞兄弟、双胞胎,也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一点有生过二胎的家庭都深有体会,亲兄弟姐妹除了外貌,在性格、食性、爱好上,竟会完全不同。正所谓:龙生九子,各个不同。

  很多人认为后代的优秀基因来自父母的遗传,恰恰验证了“进化论”。现实中,父母都很优秀的强强联合,孩子也符合“计划生育”优生优育,可是却无法延续“优秀基因”的案例比比皆是。

之前看到一篇小文,讲的是奥运冠军搭配体操女神,“体育大咖”的组合,生了仨娃,居然个个体弱多病,体育都很渣。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爸妈都是名校学霸,孩子考试分数不如“鞋码数”;爸妈都是博士,孩子的成绩“与倒数第二名还有很大差距”;清华爸爸每天辅导孩子,孩子的拼音只考了10分,老师询问爸爸学历时,爸爸只敢说自己读到了小学…… 所以,如果不是自己亲生的骨肉,简直无法相信生个娃就像开“盲盒”。这样Aa+Aa=aa的结果,完全不符合“进化论”啊!

再回顾一下,历史上很多大文豪和大英雄,他们的子孙后代,知名度有多少?

大诗人陶渊明写过一首小诗《责子》,读来颇为扎心: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这意思是:生了五个儿子,没有一个喜欢纸笔的,有一个16岁,还懒惰无比,一个都13岁了,连6和7都不认识。这就是命啊!

鲁迅的长孙周令飞,长得与爷爷仿佛一个模子生的,从小到大就被人断定“一定很会写文章”。他中学毕业后参军,被新兵连的排长安排写通讯报道,“鲁迅的孙子啊,你不写谁写?”周令飞惶恐不已,只能承认此生最不擅长的就是写作。

有没有反过来的情况,父母的基因看似平平,孩子很出色?太多了!所有历史上伟人和能人的父母多是平凡之人。李鸿章的母亲大字不识,教育的八个子女却都是人中龙凤。郁达夫、蔡元培、胡适、钱穆、傅斯年等,均是幼年父亲去世,全家靠没有文化的母亲艰辛维持。毛主席的母亲是大字不识的农妇,生了两个孩子都夭折,父亲并不赞同他读书,认为孩子应该到米店做学徒,只有母亲支持17岁的毛泽东离开家乡,踏上求学路……

这些例子从侧面证明了,每一个灵魂都是独立的、受各自业力牵引、有各自功课或使命的个体。当然,看起来投胎也是个技术活,大约是由司命星君定好的,或者被自身因果业力牵引的,通常是家族缘分很深,或者冤亲债主,或者灵魂对父母比较满意。有没有“误打误撞”的戏份,就不得而知了。

所以,人生不能比较,人性本就贪嗔痴,一比较就多出了烦恼。有的人羡慕“别人家的孩子”,努力学做“别人家的父母”。看到别家孩子上培训班,也想给自家孩子报名。看到他人投入的家庭教育经费,巴不得砸锅卖房也要给孩子“铺路”。须知,有天赋的孩子都不是“投资”出来的,是人家自己长成的,真正学霸的父母通常不会太在意孩子的学习成绩,反倒是父母对成绩排名锱铢必较,养育出来的孩子未必是长久的“真学霸”。我们国家的教育的确面临着变革,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硕士“生产基地”(2024年产出112.59万硕博),中小学生已经视读书为“生活的全部”,但在现行教育体系下,他们绝大多数人长大后却难以做出太多对社会有贡献的大科研或大成果,不得不令人深思。

于是,父母要做什么?陪伴孩子成长,给孩子生长的自由,让花是花,草是草,别轻易修改了孩子的人生,也不要耽误人家的一生才好!硕博不是目的,读书也不是,它们与我们每天所追求的吃饱穿暖、幸福快乐一样,只是过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生命的终点都是一样的,而每一天都是体验和经历,你能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什么,真的与你读了多少书,赚了多少钱没什么太大关系!任你此生如何折腾,绝大多数人,一生匆匆,“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三代以后,被宇宙完全遗忘,仿佛不曾来过。

Back to blog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