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五、佛教的人类起源说
Share
五、佛教的人类起源说
读罢东西方传说,来看对华夏影响深远的佛教,如何为人类开篇。
佛教起源于古代印度(非今印度特定地区)。近代以来,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尽管在东亚、东南亚拥有大量信徒,但其在发源地的印度和尼泊尔却逐渐式微。由于政治和宗教的暴力结合,印度现在主要的宗教是印度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如今,印度佛教信众已经很少,佛教的精髓反而流传到东方中国,并发扬光大。
佛教揭示的生命实相观与不断发展的科学相契合,成为一门满含哲学智慧的佛学思想,千百年来深远地影响着人类。相传,乔达摩·悉达多在出家之前是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世尊在悟道成佛(公元前531年)之前,在菩提树下讲经说法,遂正式创办佛教,留下了很多经书。后鸠摩罗什、玄奘等带到中国,翻译成佛教经典。
爱因斯坦对佛教智慧充满赞叹:“如果世界上有一个宗教不但不与科学相违背,而且每一次的科学新发现都能够验证它的观点,这就是佛教。”“如果有一个既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佛经中涉及人类起源的经文很多,比如《长阿含经》、《起世经》、《楞严经》等等。佛经上说,人类是从另外一个世界——“光音天”下来的。
“光音天”在哪里?
天,从下至上,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欲界,有六天(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等六天)。色界,有四禅天:初禅有三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二禅有三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三禅有三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四禅有九天(福生天、福爱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无色界,有四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共计有二十八层天。光音天是色界二禅的第三天。(见图5.10)

图5.10:三界二十八天示意图
为什么叫“光音天”呢?
“光音天”是非常殊胜美妙的一层天,又叫“极光净天”。“光音天”的天人,开口说话,不是声音,只有清净的光,从口中发,想说的话,对方见光就能了解其意。因为是以光代音,所以叫“光音”。
我们地球上的人类来自“光音天”,那其他“天界”的人在哪儿?
《起世经》中,佛陀说:“我们现在生活的这个世界里,有一日一月,这一日一月所行经之处,普照四方天下。与我们这个世界一样,三界之内,有千日千月,各日月所照之处名为一世界,千日千月所照之处名为一千世界…… 这三千大千世界,名为佛国,是众生所居住的世界。整个法界有无量无边的世界,无量无边的众生。”
我们现在在哪里?
南赡部洲(Jambudvipa),又译南瞻部洲,亦称“阎浮”、“阎浮提”,因岛上盛产阎浮树(赡部树),位于须弥山以南而得名。佛经上说,须弥山周围咸海中的四大洲,分别为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南赡部洲和北俱卢洲,分别住着四大天王,另外还有八小部洲。《阿含经》载:“南面有洲,名阎浮提,其地纵广七千由旬,北阔南狭。”《阿毗昙论》:“有赡部树,生此洲。北边泥民陀罗河南岸,正当洲之中心。北临水上,于树下水底,南岸下,有赡部。黄金古名阎浮檀金,树因金而得名,洲因树而立号,故名赡部。”
有趣的是,《阿含经》提到这四大洲人的寿命不同:“南瞻部洲人,寿命百年,中有夭逝。西牛货洲人,寿命二百,亦有夭逝。东胜神洲人,寿命三百,亦有中夭。北俱卢洲人,定寿千年,无有夭殇。”即南瞻部洲人,寿命百岁,不能寿终正寝的人多;西牛贺洲位于须弥山西侧,寿命两百岁;东胜神洲的人,寿命三百岁,这三个洲的人都命中多夭折;北俱卢洲的人福报最大,寿一千岁,无命中夭折者。
佛陀认为:人类,与三界众生一样,自无量劫以来就始终存在,或转生为人类,或堕落为旁生,恒时在六道中流转不息。
天人的天福享尽,禅定一消失,必定又随业受报,要往生到哪一个世界去,就由自作的业力所支配,如是于十方世界循环不定。换句话说:天人在未生于光音天之前,就已造下生于光音天之业因,因而感召生于彼处,依此类推,生命无始,所拥有的祸福吉凶乃至善恶之果,随业受报,如是无止尽的历程。
在讲述地球人类起源故事之前,先科普一下佛教所说的“劫”。
佛教的宇宙观中,一“大劫”有“成、住、坏、空”四个阶段。从最初天地混沌慢慢形成稳定的空间状态(成),到稳定空间状态的长时间保持(住),再到稳定空间开始变得混乱(坏),到最后又变成了混沌一片(空)。这一轮是一个宇宙的循环。
佛陀在《起世经》中,将这个“光音天”人降生地球的故事对着众出家比丘,娓娓道来:(图5.11)

图5.11:佛陀讲经(想象图)
“世间转已,如是成时,诸众生等,多得生于光音天上,是诸众生,生彼天时,身心欢愉,喜悦为食,自然光明,又有神通,乘空而行,得最胜色,年寿长远,安乐而往。”
佛陀先介绍了“光音天”上的情况:在“成住坏空”的轮转中,上一个大劫末,天地崩坏,宇宙空无一物,又从上一个混沌中形成了一个新的宇宙空间,在“成”的这个阶段,生命都往生到“色界天”二禅三天的“光音天”中。光音天人均是幻化而生,身心欢畅,以喜悦为食,都有神通,会飞行,还拥有很长的寿命。
“尔时世间转坏已成,空无有物,诸梵宫中,未有众生。光音天上,福业尽者,乃复下生梵宫殿中,不从胎生,忽然化出,此初梵天名娑诃波帝。”
过了很久以后,这个空间转变到下一个混乱的阶段,地球在这个时候,空无一物,光音天人中的福业受尽之人,下凡到地球。他们不是从母胎降生,而是因缘聚合,幻化而生,被称为娑诃波帝(娑诃:世界,波帝:主人,可以理解为“世界主”)。
“复有诸余众生,福寿尽者,从光音天,舍身命已,安于此生,身形端正,喜悦住持,以为饮食,自然光明,有神通力,腾空而行,身色最胜,即于其间,长时久住,彼诸众生于是住时,无有男女,无有良贱,唯有此名,名曰众生众生也。”
之后,又有更多的光音天人来到地球。虽然他们生在了地球,但依旧有着在光音天时的形态,不需要吃人间的食物,以喜悦为食,身体发光,可以腾空而飞,身体相貌庄严美貌,寿命长久。他们没有男女性别差异,也没有种族、贵贱、贫富之分,人人平等,名为众生。
“复于后时,此大地上,所生地肥,凝然停住,渐如钻酪,成就生酥,有如是等形色相貌,其味甘美,犹如上蜜。尔时,众生其中忽有性贪嗜者,作如是念:‘我今亦可以指取此,试复尝之,令我得知,此是何物?’时,彼众生作是念已,即以其指深齐一节,沾取地味,吮而尝之。尝已意喜,如是一沾一吮,乃至再三,即生贪着。次以手抄,渐渐手掬,后遂多掬,恣意食之。时彼众生,如是抄掬,恣意食时,复有无量其余诸人,见彼众生如是食噉,亦即相学,竞取而食。”
后来,土地上生出了如奶酪般,味道犹如蜂蜜的地肥。每天看着地肥,有个性格贪吃的人想:“我用指头抿一下这地上的东西,好知道这是什么滋味。”他品尝后惊呼,味道真的是太美了,是他从未感受过的味道,用手指再吮着吃了三次后,便升起了贪心,开始用手抓着吃,还不满足,用手捧着吃,又双手捧着吃,吃得极为恣意。其他人看到了就跟着他学,都开始取地肥吃。
“彼诸众生取此地味,食之不已,其身自然渐渐涩恶,皮肤粗厚,颜色浊暗,形貌改异,无复光明,亦更不能飞腾虚空。以地肥故,神通灭没。”
控制不好在美食上的贪欲,众生吃多了地肥,皮肤变得非常粗糙,肤色污浊灰暗,相貌和以前大不相同,身体不再发光,也不能腾空飞行了。因为吃地肥的缘故,光音天人的神通不见了。
“劫初众生,食地味时,多所资益,久住于世。而彼诸人,若多食者,颜色即劣;若少食者,光相便胜。当于是时,形色现故,众各相欺,共诤胜劣,胜者生慢;以我慢故,地味便没。续生地皮,色味具足。”
开始众生食用地肥时,地肥取之不尽。众人中吃得多的,身体相貌变化大,吃得少的,体貌变化得小,相貌更漂亮些。因为众生体貌变得有优有劣,便开始对比争高下,胜者升起傲慢心。傲慢心滋生后,地肥消失了。接着地面生出地皮,虽不如地肥,但依旧美味。
“彼诸众生,皆共聚集,忧愁苦恼,椎胸叫唤,迷闷困乏,作是唱言:‘呜呼!我地味,呜呼我地味。’譬如今者,有诸胜味,既尝知已,唱言:‘呜呼!此是我味。’执着旧名,不知真义。彼诸众生,亦复如是。时,彼众生食于地皮,亦久住世。多食色粗,少食形胜,以胜劣故,我慢相凌,地皮复没。”
地肥消失后,众生聚在一起,连连叹息:“我地肥的味啊!”。有人发现了地皮,品尝后觉得味道相似,便执着地认为“这就是我要的味道”,其他人跟着认同,却不知这地皮早已不是原来的地肥。地皮看似取之不尽,众生在食用中相貌又改变不少,吃得多的变化更大,吃得少的变化稍小,互相攀比欺凌。因众生的傲慢心,地皮也消失了。
“便生林蔓,形色成就,香味具足……乃至如前,聚共愁恼。如是次第,林蔓没已,有粳米出,不耕不种,自然而生。无芒无糠,米粒清净,香味具足。彼时众生,食是米已,身分即有脂髓皮肉、筋骨脓血、泉脉流布,及男女根相貌彰显。根相既生,染心即起。以有染故,数相视瞻,既数相看,遂生爱欲。”
地皮消失后长出林蔓,味道又差很多,众生也是忧愁烦恼,便吃林蔓,美丑差距更大,因为傲慢心进一步增加,林蔓消失,长出粳米。那时的粳米不用耕种自然而生,无皮无糠、米粒清净、味道香气很好。众生因吃米的缘故,身体有了骨髓皮肉、经脉血液,更有了男女的区别。相互之间看得多了,爱染之心升起,便有了爱欲……
后面的故事,接上亚当与夏娃和灭世大洪水,是人类共同的记忆了。因为佛陀在印度讲法,所以《增一阿含经》中讲到了阶级和种姓的产生。为了节省篇幅,我们用白话解说一下:
粳米也变得稀少了,怎么办呢?于是人们想,不如耕种吧!为了自己的耕种不被人抢去,大家就树起标志,分地种田。佛陀说:“这就是世上田地的由来。”人们划分好土地后,有人渐起盗心,跑去偷别人的庄稼。别人发现后教训他,可此人还是屡教不改,被抓后还行欺骗,争执不休。佛陀说“人性转恶,世间的不善和秽恶不净,是生老病死的根源啊!”
怎么办呢?选一个治理者,保护好的庄稼人,惩罚偷盗的恶人。这个治理者可以不用种田,大家出一些米来供养他,好让他专心地解决纠纷。于是大家就选出一位“形体长大,颜面端正,有威德者”,告诉他:“汝今为我等作平等主.应护者护,应责者责,应遣者遣,当共集米,以相供给。”这个人就专心公正地断理纠纷,劝人行善,大家都高兴地称他“刹帝利”(意为“土田主”、大王),这就是刹帝利种姓的来源。
这时有人想:“家是大患,是毒刺。如今我宁愿放弃家庭,独自住于山林中,闲静修道。”于是他就独处山林,禅定修道,要吃饭时就到村落里去乞食。村民们见到这样的修行人,也很乐意供养他,都称赞说:“这个人真了不起啊!能够舍离众恶,出家修道。”就有了“婆罗门”(意为“清净”)这个种姓。他们当中有一些不喜欢坐禅的,以读诵讲习经典为职业的,被称为“不禅(人间)婆罗门”。
最后,有些人好经营房屋,积聚财富,这种人就称为吠舍(意为田家、商贾)。另一些人心灵手巧,善于制造,被称为首陀罗(意为农人)。这就是古印度的四大种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