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四、中国神话的人类起源
Share
看完了西方故事,感叹史前大洪水下,世界不过是一个“地球村”。但是,西方《圣经》起源于公元前4000多年的上帝造人,对于天神上帝和“堕落天使”们的来由,都没有交代;而天地与万物仅仅起始于6000多年前,也根本说不通。于是,想知道在这之前还有什么,恐怕要拜华夏文明一观。
人类的历史,要追溯到几十万年,甚至数百万年前。这段文明起源于神话,而神话到底可不可靠,也存在诸多争议。要说杜撰,古人在“食不果腹”的情况下,找不到明确的编造“动机”,而且很多时候,这些故事的主人公确实曾用“超自然”的能力,做了很多好事,值得大家歌颂和崇拜,代代相传下,或有“神化”。
我们借用《外星人就在月球背面》一书中的一句话,附议神话的本质是“口述历史”:“在神话的形成与传播过程中,由于认识水平的局限,由于人为编撰的过失,也由于神话自身在发展中也需要融合、消化,兼并其他同类型神话的内容,导致神话一方面走失了原来的模样,另一方面严重扭曲变形。但无论如何演变,它口述历史的本质不会变。”
让我们从小学课本中的《盘古开天地》说起。
“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 故天去地九万里。”
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尚未分开,宇宙一片混沌。巨人盘古在这混沌之中,沉睡了一万八千年。有一天,盘古忽然醒了,他向周围的黑暗劈去,只见混沌渐渐分开,轻而清的,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慢慢下沉,变成了地。天地分开以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脚踏着地,于是天地日渐分开,盘古也越长越高。这样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和地逐渐成形,盘古也累得倒了下去。
盘古倒下后,祂的左眼变成了太阳,右眼变成了月亮,给日夜带来了光明,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四肢变成了大地的四极和五方的名山,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祂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完成了开天辟地、创造日月星辰、山川河流的使命。可是,没有动物的地球一片沉寂。接下来,传说中的上古神女娲娘娘就隆重出场了。
东汉古籍《风俗通义》云:“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tuán,揉成球形)黄土作人。剧务(劳作繁忙),力不暇(空闲)供,乃引(牵、拉)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縆(gēng,粗绳)人也。”
这个故事,可以这么描绘(图5.8):

图5.8:女娲造人(想象图)
天地开辟之初,大地上并没有人类,天神女娲看到人间一片沉寂,十分伤感。她坐在河边,看到水中自己的倒影,忽然想到可以用自己的样子造人。于是,女娲把黄土捏成团造了人,又向泥人吹了一口气,泥人就活了过来。女娲非常高兴,又造了女人,并让他们繁衍后代。女娲造了不少泥人,后来,她想了一个更加方便的方法,拿绳子投入泥浆中,举起绳子一甩,泥浆洒落在地上,就变成了很多小人。后人就说,富贵的人是女娲亲手用黄土造的,而贫贱的人是女娲用绳沾泥浆洒落在地上变的。
女娲人首蛇身,一开始的时候她仿效自己的模样造的小人都只有上半生,可是人要依赖大地生存,不能飞行,行动不便。女娲认真思考后,就给小人加上了一双腿,让他们可以在大地上行走和奔跑。后来,她还仿造手的模样,为人类添加了脚和脚掌,并使脚趾和手指一样可以灵活分开。女娲为自己的创造很满意,她还按照想象创造了各种鸟兽、牲畜、鱼虫,规定了它们的繁衍规则,让人们来管理它们。于是,整个地球因为生命的到来,精彩起来……
有意思的是,“神创论”下,神明定义的人间法则,或许只是祂们那个境界的“降级微缩版”:即便神明也非无所不能,也需要遵循规则,也无法永生。人类初始,东西方的传说都给定了“造人”时人的一般寿命长度,都需要繁衍后代并完成新老更迭,而不论是上帝还是女娲吹出的“生气”,或许才是肉体真正的主宰。其实,“神创论”还很清晰地解释了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动物当然与人一样,是先被神创造出来,然后才能按照约定规则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女娲造人后,还关心着人间疾苦,最著名的要数“女娲补天”的典故,主要出自秦汉时期的《列子》和《淮南子》这两部书籍。
“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其阙,断鳌足,以立四极。其后共工氏与颛顼(zhuān xū)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 ——《列子·汤问》
白话意思是:天地也是事物,事物总有不足,所以从前女娲烧炼五色石来修补天地的残缺;斩断大龟之足来支撑四极。后来共工氏与颛顼(轩辕黄帝之孙)争帝,一怒之下,撞着不周山,折断了支撑天空的柱子,绝断了大地之维系;结果天穹倾斜向西北方,日月星辰在那里就位(从此东升西落);大地向东南方下沉,百川流水向那里汇集(从此百川东流)。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滥焱(火势蔓延)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精民,鸷鸟攫(用爪抓)老弱。於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龟)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兽)死,颛民(善良的百姓)生。背(背靠)方州(大地),抱圆天,和春阳夏,杀秋约冬,枕方(矩)寝绳(准绳),阴阳之所壅沈(淤积)不通者,窍(贯通)理(梳理)之;逆气戾物、伤民厚积者,绝止之。 ”
——《淮南子·览冥训》
这两段文字对“炼石补天”和“天柱倾覆”的先后顺序略有差别,但不难看出,天地崩坏,虽是天灾,但也有人祸。天神女娲像一个慈祥的母亲,祂在天地荒芜时创造生命,面对孩子们的过失,义无反顾地挺身而出,护佑百姓免受水深火热之苦。即使补天结束后,女娲也没有全身而退,祂还是一直关注着自己的孩子们,使天地万物的运行有条不紊,不悖“准绳”,通过创造音律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若是有悖于天地运行的事情发生,祂便会“窍理之”乃至“绝止之”。
《山海经》现存版中关于女娲的记载很有限,只提到:“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意思是:在栗广的原野上,有十位神人站在路旁,他们是女娲的肠子变幻而成的。)可见天神女娲,犹如开天辟地的盘古,虽死犹生,一直护佑着华夏子民。曹植在他的文学作品《女娲赞》中,不吝对女娲的赞美之词:“古之国君,造簧作笙。礼物未就,轩辕纂成。或云二皇,人首蛇形。神化七十,何德之灵。”(图5.9)

图5.9:唐《伏羲女娲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