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四、轮回法则
Share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是梦”
——苏轼《西江月·平山堂》
要明白这个话题,首先要知道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一种是坚信“一次生死论”,一种是相信“多次生死论”。如果你是前者,我们表示尊重,略过此章。如果是后者,你已经能理解宇宙能量守恒、万物不生不灭的道理。
“一次生死论”者,对宏观世界的所有认知都建立在有限的时间尺度上,对出生之前发生的事情是未知,死后的事情也无关。对于没有亲眼所见、亲身经历的事情,选择“无知者无畏”。我们对过去的事情很容易“选择性遗忘”。2024年初夏,娄烨导演的电影《一部未完成的电影》,将时间拉回到2020年的春节,讲述了对很多人来说梦魇一般的三年疫情。如果不是曾有失去亲人与朋友的“切肤之痛”,很多人恐怕已经或多或少地选择性“淡忘”,多少年后,在我们的后代和后代的后代看来,不过是祖上的一个“传说”。
不论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均有轮回的说法,所表达的意思几乎完全一致,差异可以忽略不计。《圣经》里描述,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三天以后复活。佛经描述,释迦牟尼涅槃后,化现成为密宗秽迹金刚。所有的宗教神学有一个共性,就是超越死亡,认为死亡不仅是一个阶段的结束,更是下一阶段的开始,人死后会以新的生命个体再度复活。
承认轮回的前提是“灵魂不死”,走在前沿的科学家和哲学家们也在不断求索灵魂的奥秘。哲学家苏格拉底、毕达哥拉斯、柏拉图、叔本华等,都认定“心灵不灭”。叔本华(Schopenhauer)说:“死为物质生命的最后,而不是自己存在的最后。”早在1963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约翰·埃克尔斯(John Eccles)教授在他的获奖论文中写到:“神经细胞彼此之间有无形的物质沟通,这就是灵魂的构成……这个非物质东西是胚胎时期或极幼年时进入肉体的,这个非物质的思想与识力的‘我’,使大脑内的脑神经细胞发动工作。在大脑死亡后,它仍能有生命活动形态,可以永生不灭。”同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尤金·维格纳(Wigner Pál Jenő)教授大力支持:“人类具有一个非物质的意识力能够影响物质的变化。”著名物理学家菲列兹·伦敦(Fritz London)说:“物质上的实物只不过是人类意念所造成的而已,真正的实体是思想意念。”这些观点,与佛经中“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和“有相皆妄”的境界,真是不谋而合。
俄罗斯“火星男孩”波力斯卡在谈到轮回时说:“人的周身有一个特殊空间维度存在,能够把所有一生做过的事情都记录下来保存。在人类死亡之后可以提取这个影像记录,你一生所有经历就像慢镜头,包括思维运动、思考的细节都能展现出来,评判后根据不同归类模式,惩罚与荣誉都是结果,痛苦与高兴的升华,显而易见。地狱惩罚的痛苦比现实活在地球的感受到的痛苦还要真实化,你会后悔你所作的所有错事。你会去一个空间场非常慢的时空,偿还你在人生过程中那些错误,除了偿还受害者身体上痛苦外,还要偿还其精神层面的痛苦,这是非常痛苦的循环过程。这意味着你在地球世间的意义,就是为升华打基础,而不是享乐与体验人生。”
佛教认为,世间众生因造作善与不善诸业而有业报,此业报有六个去处,被称为六道轮回。六道,分为三善道和三恶道。三善道是:天神道、修罗道、人间道;三恶道是: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六道中,以人间道为中心,以人心善恶和人间果报为参照,如人在一生中持戒行善,即生天神道;如虽有善心布施,但仍带名利好胜,即生阿修罗界;如人生起嗔痴心,即堕畜生道;失去道德戒行,则堕饿鬼道;犯“五逆十恶”者,堕地狱道。
业报身的生死不完全等同于色身(肉体)的生死,但色身的死亡必然导致当前业报身的结束。色身不死业报身也可以轮回,或当下业报身福报耗尽而灭,或由新的业报身取而代之。上一个业报身称为前阴身,下一个业报身又称后阴身,中间称为中阴身。只要在六道中,都无法脱离生死轮回,善恶报趣,因果昭彰。
在佛家《六道轮回图》(图8.5)最内圈的轮心,画有鸽、蛇、猪,分别代表着佛教中的三毒——贪(欲)、嗔(恶)、痴(愚),它们象征众生轮回之苦的根源。比圆心略大一圈的白色半边环,内有三位头部向上的人像,代表将生于天道、阿修罗道及人道的中阴身;而黑色半边环,代表了因贪嗔痴所造黑业果报,将投入畜牲、饿鬼及地狱道的中阴身,头部向下,代表痛苦地向下道转生。外圈六格为六道,其中天道、阿修罗道的人数占比少于人道及畜生道。最外为“十二因缘”,代表众生在六道中生死流转的运作过程。

图8.5:北京雍和宫佛照楼《六道轮回图》
综合前人的研究和实证,生而为人,轮回到了人道,至少“被动服从”以下三个潜规则(或法则)。
- 忘却前世记忆。
《阴律无情》解释说“魂归地府的所有众生投生前都要喝孟婆汤,作用是使其忘记前世,随其业力重新跟新的眷属生活。人的根本先天性质是聪明的,具备种种透彻的分析能力,若人不喝孟婆汤使其彻彻底底忘记过去的一切,即便轮回再生,虽受业力障隔造成入胎之迷,但在某种特定情况及因缘作用下也会记起前生片段,这样会扰乱人间即生亲眷朋友的身份,造成社会混乱。”一个人前世和前数世的记忆均会在人去世后的中阴身被解封,所以很多灵魂本来烦恼怨恨,在后来了解之前发生的事情,知道是受因果牵引,便不再纠结。
其实,记忆的封印是人间法则之一,纵使神仙下凡也概莫能外,乔达摩·悉达多、妙善公主、林默娘、老子等人,在凡间历劫,却也无法在世之时了知自己的真身前世。电影《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杨幂饰演的素素下凡后不知道自己曾经是九尾白狐。
不过,好似系统也会有Bug,极少数人带有前世记忆。具备神通或有“遥视”功能的人可以“看到”前世。如前述,由于四维空间之上,时间成为变量,可以自由穿越,与高维对接的状态常可以“感受”前世。如台湾作家吕应钟先生可以与佛陀、老子等先贤交流,并写下他们想要“传达的思想”,见《佛陀的量子世界》、《老子不为》。世界知名的刑侦专家李昌钰博士,自述自己前世是一名叫“解尘”的寺院住持和尚,很不愿意到人间投胎。著名作家司马中原(写作《狂风沙》、《绿杨村》等长篇)曾回忆自己前世为青楼女子,骗人又被骗后悬梁自尽,在强烈的嗔恨心和痛苦中经历地狱各种酷刑,最后投胎转世再为人,这一世冤亲债主再相逢并组成家庭……
梦境具有高维属性。梦境中的时间长度和现实是不一样的,很多人有做梦的体验,明明在梦境中已经经过了很漫长的时间,梦醒之后看看只不过睡了一会儿。不仅如此,有些人在梦境中还常常能看到过去或未来,或见到想见的亲人,或邂逅似曾相识的场景。“职业催眠师”可以用特定的方式唤醒被催眠者的前世记忆,从而进行心灵疗愈,电影《盗梦空间》、《催眠大师》,就是生动的写照。
- 轮回惯性。
轮回惯性,可以理解为在数次轮回中,因为反复经历,而形成的习性。习性也有好坏之分。比如一人数世都是喜好安静的读书人,再次投胎也希望再入书香门第,所以读书对这人来讲就是件很容易的事;比如一人数世都是喜欢喝酒,再入人间他也是喜欢喝酒,天生酒量好;再比如人的外貌,隔世往往也会身材、五官相像。除此之外,有些前世经历过的事情,今生会重新演练一遍。这种场景,就像“考试”一样,换汤不换药,再考一遍,到你考过放下为止。
最典型的就是“情”字:亲情和爱情。在亲情上,有的前世父子,今生再做父子,只不过角色互换。由于前世业力牵扯,照顾或被照顾,报恩或还债,可能数世都是亲人。婚姻上更是如此,“千里姻缘一线牵”,很多前世的夫妻,却因互相均有亏欠,缘分未尽,今生还要牵扯不断。有些“桃花”和三角恋,也或与前世姻缘割不断、理还乱。《红楼梦》里说:“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没有人能逃脱命运的掌控,缘起缘灭,命中注定。电视剧《与凤行》中,小荷多次转世,为爱飞蛾扑火,却总与爱人擦肩而过,生生世世,为情所困,爱而不得。
真是: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 众生恒定向下。
根据第四章讲述的“熵增定律”,在一个封闭、孤立的系统内,热量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这个过程是不可逆转的。如果宇宙也是一个能量恒定的封闭系统,那么“熵增定律”告诉我们:宇宙并非永恒,事物最终的结局都将会走向衰亡。科学在此,再次与佛家揭示的宇宙“成住坏空”和人生的“生老病死”惊人的巧合。
如果灵魂也是能量体,在没有外力做功,或增加能量的情况下,必然逃脱不了损耗能量和更加无序的“轮回熵增”法则。人生这场考试谈何容易?就连世尊都曾历500世忍辱劫,被歌利王砍断四肢、割掉耳鼻,又何况你我?
从现象上解释,当一个人没有做“天道”安排他此生应做的事情时,他的命运会一世不如一世。举个典型的前世记忆案例,有的人可能上一世还是达官贵族、声名显赫之人,但是由于没有积累什么福德,这一世就成了普通人。绝大多数人的一生,看起来都是对福德的“消耗”。更有甚者,《玉历宝钞》记载了历史上一些名人,唐朝宰相李林甫、秦朝名将白起等,均因杀戮过多,死后在地狱受苦后堕畜生道。
人的身体,要么养护,要么死亡;人的一生,要么管控,要么荒芜;人的心灵,要么升级,要么堕落。稻盛和夫在谈到生命的意义的时候,没有提自己创造了两个世界500强,而是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走的时候,灵魂的高度比来的时候高了一点。
换个思路来理解,若把每个人的人间一世比喻一场打怪升级的游戏,在你来的时候给了你特定的能量和“功课”。譬如你呱呱坠地的时候,能量等级是50,如果这一世做得不错,走的时候能量等级提升到60,就为来生赚下了“与生俱来”的资本;如果这条命被你耗尽的时候,能量值只剩40,那下辈子,得从40或更低开始经历,下一世约莫要受莫名相似的因果业力牵引,再考一次,境遇可能还不如上一世;如果你来时是50,走的时候也是50,看似不增不减,这辈子也是“白活了”。最恐怖的是做多了违逆天道、伤天害理、谋财害命的事,能量归零或直接为负,阎王爷只能提前没收考卷,判定地狱受罚,百千万劫,从零开始“重修”,估摸难再做人。
人在世间,无非是一场戏,需要我们不断通关前行罢了。人生也没有那么多偶然,看似巧合,幸与不幸,只是剧本的情节安排。正像曹德旺先生在《心若菩提》中回首成功之路:“一是入戏,入戏者,依愿也;二是入角,入角者,靠信也。”不论你拿到人生的什么角色、什么境遇,都能够迅速入角,演好角色,这就做对了人生该做的事。同时,也不能入戏太深,能认识周遭的“空性”,保护好自己的身心和灵魂,这才是高级的活法。
人生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五蕴盛。婴儿出生历世,从第一声啼哭开始,可知避不过人间诸苦。我常在医院中见到饱受病痛折磨、眼里无光的病人,看到老人在ICU用呼吸机和仪器续命,生不如死,度日如年。如果他们和家属能理解生命的本质,知道“生命是无尽的,所以我们不会死,我们也从未真正地出生”,那这份对生命尽头的恐惧就可以消除,对亲人与病人来讲,都是早一点解脱。“如果他们知道以前曾活过无数次,将来也会再活无数次,不知会觉得多有保障。”(《人生在世》)
命运交替,时光回转,世事无常,一切皆有定数,未来不可强求。
我看着三岁小爱脸上的微笑,总希望那份轻松和无畏的笑,能够久一点。看着十二岁的小可眼角的泪花,真希望他面对自己的剧本,能释然地入角,勇敢地闯关。如果命中注定有缺憾,请你们积极面对,早日成为更好的自己。终有一天,你们也可以做到境随心转,明心见性,所有当下的事与愿违,经历过后,都是人生最好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