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二、人身“八识”
Share
人类感知世界和宇宙的方式到底有哪些呢?
佛教认为:整个世界均由“识”所现。“识”,英文称为认知(cognition),佛教称为“识别”。“识”分八种,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梵文Manas音译)识、阿赖耶(梵文Alaya音译)识。前“六识”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以下简称《心经》)里说的“眼耳鼻舌身意”,对应“色声香味触法”。末那识、阿赖耶识是与生就有的,不是后天的,是不受人的意识控制的。
眼识:此识系依于眼根,而了别色尘,故名为眼识;
耳识:此识系依于耳根,而了别声尘,故名为耳识;
鼻识:此识系依于鼻根,而了别香尘,故名为鼻识;
舌识:此识系依于舌根,而了别味尘,故名为舌识;
身识:此识系依于身根,而了别触尘,故名为身识;
意识:此识系依于意根,而了别法尘,故名为意识;
前“五识”对应了人体“五感”,这里的“根”指的是知觉的“接收器”。“了别”在佛教语境中的意思是认知和区分,是对事物的第一念知觉。
正像声波与光波,它们如此宽广,我们人类的感知只能在一个局限的频段,我们感知不到的部分依然存在。同样,绝大多数人能够很清晰地感知“六识”,却不一定能“突破”感知,对“六识”的过分关注和追求反而成了他们与高维连接的“障碍”。
一则小故事:有一次,叔本华与哥德谈到光。叔本华说:“太阳系是我们的表象,如果我们没有看到光,光就不存在。”歌德却对他说:“不,如果光没有照耀到您,您就不存在。”
因为有光,才看到了存在。眼根接收了色尘,眼识分别了(看见)颜色;耳根接收了声尘,耳识分别了声音;鼻根接收了香尘,鼻识分别了香味;舌根接收了味尘,舌识分别了味道;身根接收了触尘,身识分别了感知。第“五识”身根,是遍布于人体的触觉收集器官,身识不仅可以感知人体外部的各种触觉,如痛、痒、冷、热、软、硬、干、湿、粗、细、滑、涩等,还可以了别人体内部,如饥饿、干渴等。
意识依于意根,而了别法尘。意根不同于前五根(眼、耳、鼻、舌、身),前五根是有实质的物质存在,而意根是能产生意识的大脑及其功能。意识系统解决的是人的欲望问题,是因外部物质对五官的刺激而产生的反应。了别“法尘”可以理解为大脑的思维系统对当下和过往的记忆和感受能力。比如有些事情虽然已经过去很久,当事人仍然无法忘怀,就是“法尘”的作用。
“第七识”是末那识,梵语译为“染污意”,本书我们称它为“心识”。如果意识负责大脑的思维系统,那么心识可以理解为“心的思维系统”。在现实世界中,绝大多数人的心识并未“启动”,他们只是习惯于使用大脑收集五官发出的信息来产生“意识”(思考)。心识则不受外界感受影响,因为它存在于意识的更深一层,近似通常所说的“潜意识”或者“天赋”灵感。由于意识和心识作用机理完全不同,它们之间又是此消彼长的存在:意识强则心识弱,意识弱则心识强,欲望明则天赋暗,欲望弱则天赋强。所以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人的物质欲旺盛,意识很强,天赋发暗,忙碌而无为;而及其有天赋的人欲望都很低,对生活要求很少,随遇而安。在文学、艺术、科学领域做到巅峰的极少数人都具备后者的特点。
人的深层意识到底源于大脑,还是源于心,西方科学一直很困惑。中华文化一直有“心主神明”一说,千百年来传统中医的提法是:“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息”;《黄帝内经》也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当我们突然极度伤心,会先感到心痛而非大脑痛;当我们恐惧的时候,会先感觉心跳加速,之后才是大脑产生的反应;当我们做梦的时候,有时候梦境曲折回荡、光怪陆离,与现实大相径庭,有些经历甚至怎么也想不起来,而做梦好像并没有影响第二天大脑精力充沛。这一方面说明了,心识能够游离于身体之外;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心识并非仅是大脑的活动。正如电脑的原理一样,大脑作为人体的CPU,只是意识的存储和调用系统,而非意识的产生系统,电脑的真正控制和指挥者,是屏幕前的人类指令。
“第八识”是阿赖耶识,本书我们称它为“神识”(道教谓“元神”),佛教有称“如来藏”、“无垢识”、“真如”、“真身”、“真心”、“金刚心”、“自性”等。世人皆有阿赖耶识,与生俱来,不仅有,还时刻需要依赖祂,但绝大多数人却始终不知道祂、不认识、也感觉不到祂。
阿赖耶识也是产生前“七识”的直接根源,能够直接变现出“了别”外境的前七识,故为人之“本源”。祂是识种的仓库,含藏众生“无始劫”以来一切造作的善恶业种,存储和输出识的种子,才有其余七识的“了别”能力。因第八识永不触六尘外境,故无觉受,无喜忧,无见闻觉知。
“神识”可以理解为“元神”,但并不能完全等同。“神识”是“八识”中的最高一级,表示“识”的能力,也就是人们感知“元神”,或受“元神”牵引的能力。
佛经中颂念最多、流传最广的是玄奘法师汉译版《心经》。《心经》为《大般若经》的精华所在:六百卷《大般若经》浓缩为《金刚经》,再浓缩为260字《心经》,讲的就是般若的总相智、别相智及“如来藏”之体性。《金刚经》名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让世人生起“不住色声香味触法”的“金刚心”。这里的“如来藏”、“金刚心”等,均指阿赖耶识。
前七识均由阿赖耶识而来,皆有生灭,第八识却“不生不灭”,所藏业种“假令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楞严经》)。若第八识不藏业种,或者第八识有断灭,有拣择,则因果错乱。《心经》所说“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和龙树菩萨所说“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之“八不中道”,皆指阿赖耶识。告诉人们:宇宙万法,皆由因缘聚散而看似有生灭等表象,实则无生无灭;如谓有生或有灭,则偏颇一边;离此两边,说不生不灭,则为“中道”之理。
“中道”还认为:万物皆是阴阳合一,有物质就必有反物质。宇宙星体总是不断地毁灭又诞生,物质总是不断地湮灭又产生,反物质也永远存在。人的身体是物质,阿赖耶识可以比作反物质。物质之所在(可见),是因为反物质的作用(不可见),反物质是维持物质存在的基础和根源。正是反物质的作用,才会产生“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的往复循环,并形成规律和秩序。这与佛陀说宇宙万事万物存在“成住坏空”循环往复之说如出一辙。
再说到“空”,并不是“无”,可以理解为“假有”、“看似有,实则无”。佛教所说的空,指的是:世间一切现象皆是因缘所生,刹那生灭,没有质的规定性和独立实体,假而不实,谓之“空”。《心经》开篇即云:“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紧接着用“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来进行解说。《中论·观四谛品》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大乘起信论》云:“依一切众生以有妄心,念念分别,皆不相应,故说为空”。皆告诉人们宇宙人生的真相是:“无所有,不可得”。
读者可以联想一下本书第三章《量子的秘密》第一节,谈及量子的“空”性,我们探讨过组成世间万物的微小粒子,其本身也是似“有”若“无”地呈现“空”像。作为最高识的阿赖耶识还可以理解为第二章中所说的高维世界“投影源”:低维是高维的投影,阿赖耶识指挥着我们累世的因缘和合,只是绝大多数人感知不到。“神识”也并非仅存于心或大脑,祂可能遍布于我们身体的每个部位、每个细胞,是“全息”的所在,这样反倒可以解释,它是前七识的根本来源。
有人会问,既然“元神”不生不灭,人去世了之后“元神”去哪儿了呢?我们在本章第四节详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