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二、中西医的区别

西医起源于近代西方,伴随着解剖学的发展,各类药物、医用仪器的发明而兴盛。西医在最近的几十年慢慢走向一条越来越细碎的“偏途”,门诊的分类越来越细化,集中研究发现病灶后的治疗方法。

回望过去几十年西医对中医的压倒性强势地位,就好像西方科学对中国传统文化一般。每次有关于中医的争议,很容易就上升到价值观的争议,好似但凡涉及传统文化,就迅速沾上了“封建迷信”,科学工作者“避之唯恐不及”。

我国近代的正规教育,是“西学东渐”的产物,诞生了老百姓眼中的“科学”。改革开放后,医疗市场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这个时候大量的西药涌入,跨国公司带来了自己的医药代表,各种药品又设分支医药代表,把药品当做商品一样在医院营销,不少医药代表和医院均赚得盆满钵满。这些药对比中国市场上的很多传统药品来说,确实质量也较高,因此形成了一段时间内西药在中国市场的占比超过70%的现象。很多家庭不堪高价药,因病致贫,市场被迫“劣币驱逐良币”。电影《我不是药神》就取材于当年引发轰动的陆勇案:34岁那年,陆勇被确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在花费近60万元服用了两年抗癌药格列卫后,他改用了价格仅为专利药1/20的印度仿制药,在协助病友们抓住“救命稻草”的同时,人们陷入“情”与“法”的困境……

一声叹息!北京大学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玲教授说:“整个医疗市场,就是充斥着假冒伪劣的乱象,每年批出数万药号…… 最挣钱的药,安全无效利润高,其实它就不是药,反正随便开,吃不死也吃不好。”

以5000年的中医文化与200年的西医对比,我们无需置评。但看中医的治病思路,已与西医完全不同。

讲一则中国古人“大医治未病”的故事。

魏文王问名医扁鹊:“你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扁鹊答:“长兄最佳,中兄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问:“那为什么你最出名呢?”

扁鹊答:“长兄善治未病之病,于病情发作之前,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也就是我们家人推崇备至;中兄善治欲病之病,于病情初起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本乡里;而我仅善治已病之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下针放血、用药教药,都以为我医术高明,因此名气响遍全国。”

扁鹊是不是过谦,我们不得而知,但扁鹊却说出了上医、中医和下医的区别,因为能治疗急患,所以“下医”反倒名声在外,比如他自己。当代名医陆广莘先生云:“上医治未病之病,谓之养生;中医治欲病之病,谓之保健;下医治已病之病,谓之医疗。”用现代医学的说法:“上医”属于养生学,“中医”属于保健学(或预防病学),下医才是今天理解的医院医疗系统。这样看来,绝大多数西医,离“上医”,都有一定距离。

中医如果碰到的是“下医”,通常就是在学校里学了一套现代西医的方法,不会诊脉(或装模作样),然后开出一堆化验单,根据化验单的箭头开出中成药加上西药的混合治疗方案。碰到这样的中医,医好病需要“撞运气”。不少中医毕业生,毕业后的水平只能是“下医”,因为只停留在理论和报告上,貌似也能开药,却没有西医看着药到病除。而如果能碰到中医中的“中医”,他们往往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能结合舌诊、脉诊、手诊、面诊等,分析出阴阳的亏损,然后结合穴位和经络,开出的药方还用的是极便宜的普通中药材。真正好中医开出的药,是能够立竿见影、药到病除的。

中医中的“上医”,通常都有“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所以说“上医医国”,中国古代称为“国师”,他能够掌握中医的真谛,可以预知和调和整个空间的能量。那么,为什么中医很难出全民认可的“上医”呢?

一是没有能评判中医的学术标尺。首先,西医可以用手术技术和确定的科学指标来衡量,可以用发表的文章数和手术成功率来评判,而中医很难写出西方学术期刊高度认可的文章。其次,中医在对治一种病的时候,会有很多不同的方法,更不用说不同的医师,几乎不可能开出两副一样的药方。再次,中医的对治方式很难用一个标准化的东西来界定,要受到现代医学的认可很难。

二是没有能评价中医的上级部门或中医专家。由什么样的人来评价是“评价”本身最关键的问题,如果老百姓无法评价,那就需要权威来评价,那谁又是“权威”呢?“专家”们常常自相矛盾,民间有不少对“专家”的质疑并非全无道理。因为“正统”评价的缺失,使中医到目前为止都游离在民间玄学和传统文化之间,没有得到自上而下的重视和正名。

三是精通中医是一件非常高难的事情。中医的真谛略涉高维智慧,没点天赋还不敢学,除了药理作用,天体经络、阴阳五行生克都得懂,甚至还得懂一点风水学和心理学,要融汇贯通的知识太多。所有的中医治病案例可谓“千人千面”,没有一样的药方,这与西医临床用到大量的重复性的相同用药产生同样结果的临床药物数据是相背离的。反观学习西医,只需要“点对点”,借助现代医学分析检测工具,血尿、心电测试、超声检查,很容易就能发现病人身上的“不正常”指标,于是医生就可以“准确”发现病因,开出一些“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药方来。所以,在西医为主流的世界里,小白鼠的“临床”测试结果,倒变成了科学。以此看来,中医不会给小白鼠开剂量小的人类的药,也拿不出一张固定的药方,所以永远无法被“主流”所认可。

 

不仅中医难学、难找,中医的生存空间都越来越狭窄。大医院的中医科,最多也只有内、外、妇科,与分得超级精细,还需要“抢号”或“加号”的西医科室相比,真是门可罗雀,口碑平平。从医院的“绩效”里,看不到中医科室有多少“订单业绩”贡献;从“论文”和“评奖”体系里,看不到临床“参数验证”和“标准化”数据。反观西医班子,可以不断用病人的身体来测试药物的性能,添加进临床数据和论文,治不好就一刀子割掉,免疫反应就ICU治疗。这种鲜明的差距,给西医带来了无比的“优越感”,导致很多大医院,越是厉害的西医越是戴着“有色眼镜”,觉得中医反倒是“伪科学”。这也难怪,在大医院里有证行医的“科班”中医,未必真能领会中医之“道”。好中医多在民间传承(老中医拿不到高级职称进医院),很多人不到万不得已未见得“敢看”,也未必真有缘分能遇见。

人们常觉得中医适合慢调,有显性症状只能找西医。其实,中医的疗法很多,也能治疗急症、重症,完全可以做到“覆碗而愈”。就拿人体的穴位来说。人体中的穴位、暗窍共有上千个之多,更小级别的穴位在人体难以统计,每个穴位就像一个微型信息处理器,被中医称为“太极器官”,穴位之间又有链状相连,会互相影响、互相感知,同一类型的能量焦点的连线就形成经络,所以叫“牵一发而动全身”。

能够运动太极器官,调动全身太极穴位的运动,古人称“太极拳”。若太极器官功能紊乱,就会气血不畅,淤堵疼痛,这时再打太极拳,难以立竿见影。如何能在不疼痛、不开刀的情况下触及穴位?老祖宗真是绝顶聪明,针灸就能够直接对穴位进行精准治疗。针灸不是扎人体中的一块肉或者皮,而是可以直接针对隐藏最深的穴位、暗窍,而且还可以通过针灸把这些穴位都深深浅浅地连接起来。通过调节太极穴位之中的真气,影响经络气血运行,进而治疗藏腑。

中西医看待疾病的角度不同,西医看如何最快速度控制病情,不让病灶扩散;中医不管大病小病,都向身体发问:为什么会引起这种病症?为什么身体免疫系统不能正常阻挡这种病症?从这个角度,中医看各种病毒,都是“外邪”。如果把人的身体比作一座古代四合院,把“外邪”看成旁门左道的外贼。健康的身体必然是正气泰然、秩序井然、各司其职、房屋勤打扫、有门卫安保,外贼很难入内。即使不小心闯入,一进门就被发现了,会被迅速“扫地出门”,影响不到内进核心之地。但是,病在“腠理”(家门口),扫地出门即可;病入膏肓,非从全身入手不能医治。

中西医在治疗大病的时候,区别非常大。西医对病灶的处理,像极了“打地鼠”,往往这边才完成手术切割,那边马上扩散转移;这边放化疗是压制了局部恶性细胞,那边病人的免疫功能急速下降,骨瘦如柴。从网上看到一张手绘画,描绘了当下的医院和病人的真实现状,用夸张的方式引人思考:这样的治疗,换来了什么?(图11.4)

从医院,换来了什么?《生而为人》

图11.4:从医院,换来了什么?

对于轻症,中医和西医,都有一定的办法。但是对于重疾,多是需要调动免疫系统,进行“全家大扫除”,才能重获健康。我自己就有深刻的体会。

    我的家族有免疫系统病症的基因,读大一的时候我在北医三院被确诊强直性脊柱炎,数月治疗仍低烧不退,由于长期激素治疗,人已经虚胖不已,却仍旧关节肿大,无法行走。后来,回到家乡,我在一位中医的帮助下采用中药治疗,并配合了大剂量青霉素注射,所幸一个多月就康复了很多。最近,在《内证观察笔记》里,我看到了关于西药青霉素注入人体的中医内视,摘录如下:

    青霉素是属于中医所讲的纯阴性物质,静脉注射后在人体五脏六腑主要区位,在从头到四肢的绝大部分穴位弥漫式分布,这与中药差异很大。中药是有固定运动区域、运动时间,并有准确具体的靶矢,会遵循经络寻找病灶所在而归位,分布比较小。而青霉素第一次大剂量注入人体,气血运动极大,毫无智能型,不管三七二十一,无所不至、无孔不入,平均分布人体,对人体中普遍存在的病症有直接的、大面积的杀伤作用。这种“阴杀”的功能较强,是其优秀之处,但由于其只剩下阴性结构,失去了与人体中太极器官有机结合形成阴阳之力的功能,杀敌的同时也大面积损伤人体阴阳平衡……

作者认为,作为化学药物的青霉素,的确是一个杀伤性很强的特效药,但是,如果能结合青霉素和中药的各自优势,创造出一种“新中药”,不仅保留青霉素等化学药物的稳定性,又能减少其普遍分布、好坏通吃对人体的损坏,岂不是两全其美?

我们是否能憧憬一下,中药和西药不用针锋相对,而是密切配合。当医疗技术更加发达,我们对人体越发了解之后,或许,西药与中药相结合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从人类长久的健康来看,中西医完全可以紧密合作、共同进步。

由衷地希望,在未来离火之年,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一样,“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再现勃勃生机。当我们对中西药的认知不断加深,西药的中药化、自然化、人性化,将是未来化学药物、基因药物的必由之路。而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的中医,必定会发扬光大,不远的将来,一定可以占据世界医疗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席之地。

Back to blog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