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三、尊重天性的教育

人与自然万物其实是很像的,需要自由地生长。如同树木蓬勃向上,如同猛兽驰骋原野。一旦被限制了生长,就如同温室栽培和囚笼困兽,对其天性是致命的打击,结果必然是天性的泯灭,他此生的能量不升反降,活不出本该“活”的感觉来。

如果目前在阅此书的是个学生,你每天为提高现在的学习成绩而努力,但也时常为无法让老师和父母满意而焦虑。我想对你说:不要担心,孩子,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擅长的事情,你的人生使命可能不在于此。请把读书当成一种成长,而不是任务。真正的智慧是感悟出来的,而不是学知识、背书本、刷考题得到的。中国有1300年的科举制度,杜甫、吴承恩、金圣叹、顾炎武、吴敬梓等,落榜者不胜枚举,蒲松龄更是从21岁考到60岁,“三年复三年”,还是“落榜”二字,可曾因考试定义了他们精彩的人生?人生的路并不是只有考试和做“好学生”这一条,拥有一个自由和倔强的灵魂,会阅读、爱发问、勤思考,学会与人相处,感受没有重压下的松弛,都会助你在下一阶段的人生积蓄力量、披荆斩棘、扛起责任,总有一天,你也会腾空而起,飞龙在天。

如果在阅此书的是家长,你每天为孩子在班级的排名而烦恼,不断地试图用各类培训班来帮助孩子快一点进步。我想说:不要太过苛求,人生的成功与否与读书成绩并没有绝对的正比关系,你最重要的任务是陪伴孩子的成长,并给予他自由的成长空间。扪心自问,工作以后,中学交给你的立体几何、微积分、化学配平,你现在都会用到么?而工作生活中,你经常用到的文字表达、买菜添衣,是不是小学文化和算术已经够用了?换句话说,你把中学学到的,早就还给了老师,你现在也就是小学文化水平,半点不假,却也并不妨碍你成家立业,并在社会上谋求一席之地。

如果在阅此书的偏巧是个爱学之人,那么恭喜你,我们是同类人,不才略微有一点发言权。你在这方面的很早显示出了擅长,也很快会显露出你在其他方面的短板,所以请关注自己的长板,不要被物质分散了注意力。我们的社会不仅仅需要金钱和商业,还需要文化、科技与沉淀,在各自的领域引领人类的进步,你责无旁贷。那就做一个终身学习的实践者,用你的发明或发现去改变世界,分享智慧,并帮助更多的人,不要辜负上苍赋予你的能力和交给你的使命。

教育有三大功能:人类的文明要传承国家的建设要人才个体的生命要幸福。这三件事和教育息息相关,教育应该开启孩子的觉性,进而传承文明,为国家输送人才,帮助个体实现幸福,这就是教育该有的样子。教育不是内卷,不是简单的分数,只是让一切事物回到它该有的状态,让花儿像花一样绽放,让树像树一样繁茂,让孩子像孩子一样长大,万物都回到本来的状态。

教育特别怕给人贴标签。有无相生,长短相行,高下相倾。难都是从容易开始的,高都是从低开始的。正是因为不会,将来才能会。由不懂可以生出懂,由不能可以生出能来。无能产生有,有里还带着无,说明你会了这个,还有不会的地方。人,不管是从光音天,还是哪里下来的,一出生和一辈子,一定是带着各式各样的缺陷,也是不可能圆满的,有得必有失,越是看起来光鲜亮丽的辉煌,或早或晚,都要付出同等的艰辛苦难。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现在的孩子很多是带着高维意识来的?各种网站上经常会有各种“小神童”的视频,很多人认为是父母教得好,还有人认为是“摆拍”或“作秀”。在本该“死记硬背”的年纪,却拥有对事物的深刻认知,又能滔滔不绝地自然表述出来,这样的“无师自通”,是教不出来的。除了感叹“前世记忆”,完全无法解释。

不管你的孩子有没有表现“神童”的资质,睿智的父母怎么做?请不要小看或俯视孩子,不要把他们当做生活无法自理,对世界毫无认知的小人类。刘丰老师建议,从高维的角度去重新“赏识”和认识孩子:“很多孩子带着与生俱来的高维智慧,而我们这些被现代格式化了的父母和老师们,对根须饱满的老山参,拿了一把刀就去削,结果削成胡萝卜,不值钱了。”

其实,我们的早期教育应该学会更好地呵护和唤醒孩子们与生俱来的高维智慧,激发他们本自具足的天性禀赋。这一点,西方的未成年人教育真的比中国式“填鸭”做得好太多。尊重每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让他学会地球时空的游戏规则,和在这个空间驾驭工具的方法——情商、智商、财商等等。当孩子成长起来之后,这个人才是一个完整的、活在现代的、又能够跟自己内在智慧连接的人,这才为他生而为人的一次完整的生命旅程积累了无穷的力量。

从本书第七章的论述我们知道,孩子比大人接触高维信息来得更加容易。音乐、绘画、书法、诗词歌赋的顶级成就,本质都是连接高维才能产生的创造力,非靠“挥汗如雨”、“闻鸡起舞”所能获得。真正的天赋,表现出的是“一学就会”,融汇贯通,无师自通。

正如,作曲家布拉姆斯说:“忽然间,曲调从神那儿朝着我流淌而来,于是,身处灵感境界的我,一小节、一小节,把已经完成了的曲子原封不动地记录下来。”音乐鬼才莫扎特被称为“上帝的抄谱员”,从4岁开始作曲都是一气呵成,乐谱手稿看不见任何修改涂抹,仿佛不太像是作曲,而是将作品誊写出来。莫扎特7岁创作交响乐,通常作曲家都是横着写乐谱,写完一种乐器再写另一种,而莫扎特可以在脑子里想象不同乐器在一起演奏,竖着写出不同乐器同一时间演奏的音符,就像扫描仪一样,与其说在“创作”,不如说在“抄写”。

书法、绘画、演奏等,在艺术家在创作的当下,即连接了高维的灵感,同频共振,产生了无与伦比,可以穿越虚空的高维能量。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画作可以激荡人心,有些音乐如同天籁之音,看似古怪的“符咒”能有些作用……

很多有缘之人听到佛经常泪流满面。《圣经》、《易经》、各种佛经,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天书”。“经”在佛教语言里是“捷径”的意思,所有能称之为“经”的书,都是受高维指引完成的书,或者是借由写经文的人与高维连接的状态下记录下来的。任何一种经文都有无穷多种解释,比如《易经》、《道德经》,可以用来解读自然、解读身体、解读经济、解读人性。只有用心去感知和感应,才能突破文字上的表层意思,与经文产生共鸣共振,领悟到它更深的内涵。

 

如果“灵魂不灭”的“多次生死论”是成立的,那么,大多数人都或多或少,带有一些与生俱来的天赋记忆,父母要努力找到并激发孩子潜在的能力,这就需要在陪伴中观察、引导,并给孩子的成长创造自由宽松的环境,尊重孩子的偏好与选择。

举几个亲身感受的例子。

我的大儿子小可,就具备一些天赋能力。他4岁开始学电子琴,我是陪学,但几节课以后我已“如听天书”,而他展现出超强的听音能力,在之后的听音练习中,完全不会出错。音乐一直是他的爱好,家里从未有过诸如每天几个小时的练琴要求,后来他9岁考出钢琴10级,出于兴趣,他还顺带精通了好几样乐器,把这些乐器混搭,把玩出别样的感觉。在喜欢音乐的同时,他还喜欢天文地理,具有过人的方向感、视力和记忆力,我陪他观星的时候,他可以指出不同季节满天繁星的名字、星等和位置。二年级时,他顺带喜欢了编程,对计算机语言的适应和应用能力,也让我这个多年的苦学博士自叹弗如。

我的侄女小菲,长得俊俏,手脚纤长,看似学舞蹈的好料,于是父母很小就让她学习舞蹈。可是,小女孩学得很不开心,不喜欢舞蹈,在9岁考出舞蹈8级后,坚决不想再跳舞,明智的父母总算不再勉为其难。但是这个小女孩有绘画的天赋,并在6岁之后展露无遗。她接触素描、线描、水粉、国画、书法,几乎都是一学就会,提笔就画。她拿着照片或写生画出的动物,栩栩如生,一些看似天马行空的兴趣画作,还拿到了全国大奖。

这两个切身案例,从尊重天赋的角度,更能说明:孩子不是“教”出来的。

我的另一个侄女,在厦门上初三,马上面临中考。她从小是家中的掌上明珠,生活条件很好,父母也寄予厚望,所以都是给她请最好的老师,为孩子前途计,不惜重金补习。有一天,我听她爸爸说,满分150分的英语模考,她才考了138分,算是“很差”了,前面150的多得是…… 听着像谦虚,但我无比心疼这个孩子。

为什么?万事由心造。你为自己和孩子设立的这个标准,会让你们得不到自由和快乐!

人生中,你体验到的快乐,常常与自己设立的“标准”有强烈的相关。大家都经历过考试,知道2个小时150分的考卷,拿到满分有多么不容易。倘若设定150分为标准,那孩子和你永远在惶恐之中,哪怕有一天拿到了这个分数,也会因为保不住这个分数而焦虑。倘若把140分设为标准,那138分已经接近于这个标准,家人和孩子总可以欢欣鼓舞。倘若把135分设为标准,想来家人都为孩子击掌相庆,孩子收获了自信,也会为自己的付出回报欣喜不已。

其实,成人的世界何尝不是如此,人生99%的烦恼都是自己想出来的,都是为自己设立了不切实际的标准。事情本来就客观存在于人们面前,可是因为观看的人主观上的标准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体验。这样来看,同一件事物,不同人的眼里其实是完全不同的。

母亲节的一个周末,我带姑姑到姐姐家做客,姐姐拿出了小菲和弟弟母亲节创作的干花扇子。我一眼就能看出两把扇子的差异,小菲绘画作图天赋高,她利用了圆形扇子的平面特点,认真挑选了色调,用羽毛、花草等搭配,完成了一幅创作。弟弟小,也不太喜欢画画,他把大家用剩下的边角料,不管颜色大小,全部贴到了扇子上,也完成了作品。我拿给姑姑,当着弟弟的面,让她猜猜哪幅是姐弟的作品。姑姑看了一眼,指着其中杂乱的那幅,对弟弟说:“我更喜欢这一幅,因为它有层次感,感觉更立体,像是可以走进去体验的一个小世界……”我看向弟弟,眼里都是自豪的光,我再看年逾古稀的姑姑,敬佩得五体投地,难怪她是一个有福报的老人!晚上吃饭,她还对我说:弟弟的画我看看真得很好,体现了这孩子的灵感。我十分感动,姑姑并没有一丝一毫地“口是心非”和对孩子“鼓励为主”,她说的是发自内心的真心话。这也正说明了“相由心生”,世界本是客观,同样的世界,我们的内心不同,自我设立的标准不同,看到的也自然不同。

这个道理,其实就好像同一件衣服,不同的人的审美观不同。看起来穿在别人身上好看的衣服,未必适合自己的气质。但奇怪的是,我们很容易接受用自己的标准选择适合自己的衣服,在其他事情上,诸如选择工作、恋爱婚嫁、子女教育上,却常常用别人的标准,障碍了自己的眼睛,迷失了自己的心性。

Back to blog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