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二、使命人生

按照轮回理论,如果人生真的有一个命运,一切都不是偶然,注定有一个结局,肯定得根据剧本,那么,每个人的人生都一定不是白白来混的,换句话说,一定有自己此生的使命在身。

每个人的人生使命都不一样,不可能面面俱到。看别人搞电商赚钱,你去做了,却亏了。看做房地产赚钱,你去做了,结果不行。看人家可以做博主、网红带货,你也去尝试,结果白费了力气。不能做成当然有很多原因,原因之一就是那件事情,它可能不是你的使命,不是你应该用尽人生去做的那一件事。会有一件更有意义的事情,在前方等待你,那才是你此生的使命所在。

在有些情况下,一个人需要半辈子或者更长的时间去与自己的人生使命同频,这就是为什么孔子感叹五十而知“天命”,此时已是人生末年。那些必须去承担使命的人,老天会让他在很长的时间里一事无成,处处碰壁,直到他能够接受真正的人生使命。目的也就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增益其所不能。”

苏东坡的人生使命是在他流放到亳州、儋州以后才完成的;王阳明是被贬黜边疆,在山洞里完成的;司马迁的使命是在遭遇极刑、身体残疾的情况在囚禁中完成的;屈原放逐,乃赋《离骚》……董卿在“朗读者”节目中说:“中国古代文人,有多少沉郁顿挫的痛,就有多少达观不屈的逆境重生。”以尊严的方式面对痛苦,这种选择本身就彰显着人性的高贵。

这些历史上的“圣人”,是后人的称谓,他们在世间之时也皆是凡人。《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专门描述了圣人:“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意思是:有能称为“圣人”的人,能够安处于天地自然的正常环境之中,顺从八风的活动规律,使自己的追求(嗜欲)同世俗社会相应。没有恼怒怨恨之情,行为不离开世俗的一般准则,穿着装饰普通纹采的衣服,举动也没有炫耀于世俗的地方;在外,他不使形体因为事物而劳累;在内,没有任何思想负担。以安静、愉快为目的,以悠然自得为满足,所以他的形体不益衰惫,精神不益耗散,寿命也可达到百岁左右。可见,经得起生命的历练,提升内在的修为,俗世凡夫亦可成圣。

如果一件事情它不是你的使命,那么你会发现怎么也做不成。圣贤们也概莫能外。

孔子3岁丧父,17岁丧母,中年休妻,晚年丧子,未曾有美满的家庭。事业上也颇为不顺,年轻时在鲁国当过一些小官,比如管理仓库、牲畜等,都没有太长时间。后来又去了齐国、卫国、陈国、宋国、蔡国…… 只是想找到可以让他安身立命的地方,怎奈生不逢时、世态炎凉,天下之大,尝尽苦楚,却无容身之处。等他再次回到鲁国已近古稀,历经艰难险阻、沧桑磨砺,孔子回顾自己三十多年怀才不遇、颠沛流离的人生,不禁潸然泪下,仰天长叹:回头一看,人生的所有都是必然,都不是自己能决定的;遂知人有“天命”,不再执着做官,认清了著书立说、教书育人为此生最大的使命。“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才有了后来流芳百世的“千古圣人”。

姜子牙在政治、军事领域的成就堪称“古今第一人”。他72岁前一事无成,出山后先是娶了68岁的黄花大闺女马氏,后来尝试过卖笊篱、白面、牲口,干过算命,均无人问津,连维持生计都勉为其难。“好马能历险,耕田不如牛”,岂知皆非擅长之事。马氏看姜子牙如此无能,提出离婚,姜子牙只好无奈离开朝歌。又过了8年,周文王渭水访贤,姜子牙接受拜相之年,已经80岁高龄。108岁时,姜子牙辅佐武王伐纣,推翻商朝,周武王册封齐国,子牙为齐国国君31年,续弦后育3子1女,之后传位长子,终年139岁,后世尊称为“姜太公”。

一代文豪苏轼,一生起伏不定,命运多舛。20岁考中进士,却仕途坎坷,三次被贬,中年丧妻,晚年丧子。还因得罪皇帝,险些丧命,“乌台诗案”中被捕审讯,几乎送命,正是“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最后一次被贬儋州(海南)时,已经60高龄,在其去世之前,写下了“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王阳明出生显赫之家,年少有为,20岁第一次参加乡试中举,22岁考进士不中,25岁科举再次落地,28岁再考终于上二甲第7为官。然而仕途不顺,35岁时谏言触怒宦官刘瑾,被杖四十后,谪贬贵州龙场,路途中被刘瑾派人追杀,伪造跳水自尽逃过一劫。王阳明在当时尚未开化的贵州龙场,克服恶劣条件,根据风俗开化教导当地人,受百姓爱戴,并领悟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史称“龙场悟道”。王阳明54岁时辞官讲学,总结出修身治国、“知行合一”之“阳明心学”和四句教法:“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在科学界,没有人能否定爱因斯坦的天才和贡献,但是回到当初,他在许多大学投递求职简历,却没有受到认可。图12.1是爱因斯坦在1907年收到的波恩大学副教授申请拒信。信中委婉又略带讽刺地写到:“We feel that your conclusions about the nature of light and the fundamental connection between space and time are somewhat radical. Overall, we find your assumptions to be more artistic than actual Physics.”(我们觉得您关于光的本质以及空间和时间之间的基本联系的结论有些激进,总的来说,您的假设与实际的物理学相比,比较有艺术性。)

爱因斯坦收到了波恩大学的拒信 《生而为人》

图12.1:1907年6月,爱因斯坦收到了波恩大学的拒信

圣人想要做一番事业都要经历如此多的挫折和牺牲,何况凡夫?

很多人都要问:我似乎只是一个普通人,我怎么知道自己有没有被赋予使命?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这样的:如果你来到这个世界,此刻的你比别人在某方面有更多的才华,或是掌握了更多的财富和资源,那是因为上天是给你任务的。

茨威格说:“一个人生命中的最大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时发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须知,时不我待,这为你留够了更多的时间,来把任务完成得更好!所以,不论是在商场经营,还是新媒体、人工智能、科技创新,我们看到各行各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脱颖而出。曾仕强教授曾说:当你做一件事情,使你很兴奋,使你感觉到很有价值的时候,那就是你这辈子的任务。

所有超越常人的才华、地位、财富,都是上天的恩赐。老天没有给你,你怎么努力也得不到。譬如读书和经营生意,靠劳动力换来的收获和工资是平等的,但如果你比别人更轻松、运气更好、赚钱更多,那就是老天爷给你派了任务。千万不要以为你现在所掌握的某种能力是靠努力得来的,比你更勤奋努力的人有的是,但是人家没有比你得到的更多。

换句话说,福报交到谁手里,谁就要承担这个责任,请用好这份福报去服务众生。老天眷顾你,同时也会给你任务,你如果无法完成,这辈子没有做好,就要承担因果业力。如果上天给你医术,你只给自己家人看病,或者仗着看病去坑人钱财,这就违背了天道。如果上天给你资源,祂的本意是要你把资源用来眷顾众生,但你却据为己有,用于供自己挥霍和享乐,想必祂会尽快收回这个资源,并且给你一个大大的教训。

很喜欢意公子的一期视频《端好老天爷赏给我们的那碗饭》,讲的是庄子思想无论在《养生主》还是《逍遥游》中,都关注一件事:如何保护我们的能量不让它被无谓地消耗?但凡事业做得很成功的人,都有一个特质,就是特别珍惜自己的能量。有的明星确实可以“影、视、歌”三栖通吃,但那是极少数,也大概率不会落在你的头上。这个世界机会太多,声音也太多,老天爷已经给了你一件事情的成功机会,怎么敢保证老天爷会追着喂你第二碗饭吃?

那普通人如何把事情做好呢?就是:全神贯注、事无不成

《心若菩提》中有一个例子,曹德旺先生想:太阳这么大的威力,为什么不会伤害到我们?因为它的辐射面太大太散;如果有一个小孩子用一面镜子放在沙滩上收集阳光,将阳光收集成一束光,光束所到之处的物质都会发热、燃烧或被融化。作者思考到:人的时间、精力、经验、资金都是有限的,如何把有限的时间、资金、精力和经验发挥出最大的效率,就得像小朋友手中的镜子,将发散的太阳光聚集成威力无比的光束,集中精力和资金,如拳头一般,专打一点,思考再三后决定聚焦汽车玻璃!当一个人的精神意志全部集中到一个点的时候,这一出手就是神。曹先生用自身经历证明:多点开花可成,全神贯注可大成。

 

天生万物,唯人为贵。人有三类,一类是凡人,此生由自身因果业力牵引,占绝大多数;第二类是其他维度生命的托生,有仙有魔,正所谓有阴必有阳,有恶必有善;还有一类是佛和神的凡间化身,每到重要和需要的时刻,他们就会示现为凡人降世,或发明创造,或文教开化、著书立说,或引领社会进步,但是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住世之间都不会感知自己的真身。

很多人看到这里会说,我们大概率是凡人,如何敢想神的能耐?

首先,在人间的神也是肉体凡夫之人。不要羡慕那些“天选之人”,他们不是来人间享受荣华富贵的,也不会点石成金、起死回生之术。以凡夫之躯,要肩负此生重大使命的人,大都要经历大风大浪、千锤百炼,度过种种不可思议的劫数和道道关卡,在“一事无成”、“一无所有”之中灭了“五毒四心”,才可以最终大彻大悟,看清人性,看透事物的本质和天道的规律,扛起责任,绝处逢生。“自古英雄出炼狱”,这种不一般的苦难人生,普通人想想都难以承受。

进一步,从天道的角度来看,当一个人圆满完成使命之时,通常也是他离开之时。耶和华(耶稣基督)33岁离世,妙善公主(观世音菩萨)救父离世时尚未成年, 林默(妈祖)27岁救助海难仙逝,“钢琴诗人”肖邦39岁客死他乡…… 世人遗憾,不愿遗忘而缅怀他们,为他们封神祭拜。怎知他们本来是神,只是身负使命来到人间。他们离去之时早已达成所愿,完成了此生的任务,就像在考场上“提前交卷”了一般。

其次,人生哪得圆满?小康之家、身体健康、儿孙和睦,就是凡人一世最大的福报。我们之前说过因果律,你来的时候带的福报是累世修来的,如果此生不积累福报,或者滥用福报,那么结局大概率会以“现世报”的形式让人悔不当初。

真正的强大并不是对抗,而是允许一切发生和接受,接纳挫折,接纳无常,接纳情绪,接纳不同。当你允许一切发生之后,所有的事情都不再那么尖锐了,它们都渐渐变得柔和,所谓“境随心转”。当我们自己的心态变强了,困难也就变弱了。所以,真的很渴望做成某件事情,最重要的就是要安住内心,一步一步按部就班地来,全神贯注,集中精力,遇事不必着急,渴求不必强烈,让一切的发生遵从规律,水到渠成。

Back to blog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