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四、AI时代的未来教育

“黑兔走入青龙穴”的这两年,是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两年。业界猛然发现:原来工业4.0好像不是猜测了很多年的5G普及或者工业互联网,而是以排山倒海之势渗透生活和工作的生成式人工智能。

其实,人工智能及智能机器人的发明,本身并不是为了取代人类,其初衷仅仅是替代一类枯燥、重复、危险,不适合人类长期从事的劳动,如流水线体力活;或帮助人类解决一些问题,如扫地、洗衣;或提供便捷的实时计算服务,如导航、资讯;或用科技给予更好的生活体验,如传感器、智能家居。我们必须承认,有一部分人,将沦为智能机器的奴隶或宠物,去看看夜晚的游戏网吧里的景象,你就会相信。我们应该知道,只要科技在进步,科技必然越来越深地影响人类。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人类也必须随时迎接科技颠覆时代的“短板”。

当我们还在讨论人工智能生成的知识产权问题时,整个互联网已经充斥着数不尽的人工智能文本、图像和视频。借助人工智能,数秒钟可以生成原创性的图像,可以完成复杂的工业设计,可以编写美观的PPT,还可以解答数学题,编写程序,写各式各样的论文。在市场低迷的大环境下,很多公司宣布人工智能的运用可以降低部分岗位90%以上的人工成本。亚马逊一边裁员,一边宣布自己拥有超75万台机器人。Tesla、Google、Apple、IBM等公司都陆续宣布用人工智能取代成千上万个工作岗位。进入初夏,人工智能已经发展到人类级别的情感反应能力,可以用语音引导初学者学习新知识,令原本面对刻板的“小爱同学”播放器还“感觉良好”的教师们“瑟瑟发抖”。进而,人们发现,两部人工智能手机就可以互相交流对环境的视觉与听觉“感受”,AI之间甚至可以瞬间发明新的语言,用人类完全听不懂的语言进行“沟通”,惊得实验人员不得不赶紧让它们“下线”。

我看着孩子们,默默地陷入沉思:请问5-10年间,还有哪个大学专业,你觉得人工智能做不到?那么10-20年间,当他们学成以后走上社会呢?还有没有这么多“安全又稳定”的工作岗位,让他们能够拥有生活与工作的平衡?

“变”是永恒的不变。人们才刚刚告别“土运”的20年,很多人还感受着房地产带来的财富的余温,今天的地产,已经举国“清库存”。房产迅速由趋之若鹜的“香饽饽”变成了炙手可热的“烫手山芋”,数以亿计的老百姓顷刻间献出了几十年劳动所得的“首付金”,余生只能住在“银行”的房子里,为银行打工。

然而社会上的工作却越来越少,越来越不稳定。危机重重下的焦虑人群,创下了前所未有的离婚率新高、出生率新低。我们曾经制定了“优生优育、利国利民”的计划生育政策。有人找出2003年4月的《齐鲁晚报》,赫然写着《2022年实现人口零增长》(图12.2)。经过20年的努力,这个目标当然实现了。2022年,我国出生人口956万,死亡人口1041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2023年出生人口902万,死亡人口1110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8‰。零增长实现了,但是负增长却让人措手不及。与之对比鲜明的是,2023年,大学毕业生就有近1160万,比出生人口还多出200多万……

2003年4月的《齐鲁晚报》头版头条 《生而为人》

图12.2: 2003年4月的《齐鲁晚报》头版头条

面对进入社会的不确定性,好不容易挤过“独木桥”的莘莘学子,又加入了千军万马“考公”的行列,要知道,国家公务员考试(国考)2022年和2023年的录取率分别为1.47%和1.42%,报名人数每年都超过百万,可实际招录人数只有1万人左右,“中奖率”低于体育彩票,大部分人都做了“炮灰”和“分母”而已。为什么要做这个“炮灰”多少也与现状相关:统计显示我国财政供养人员已超过8000万人,每年供养费用占全国税收的40%。不到全国14分之一的人口,却花费了近一半的税收。于是,年轻人觉得,要加入这个群体,哪怕成为这里面的边缘人、服务生,也是“人上人”了。

几年前,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宣布,全球抑郁症患病率为11%。人民日报发布的《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我国抑郁症人数超过9500万,其中30%是18岁以下青年,50%是在校学生。在影响青少年抑郁的各种因素中,升学压力、父母期望和考试评比“拔得头筹”。

社会颠倒乱象的时候,学校教育也不可避免地遭遇“迷失”。前不久一则关于《学校宿舍是否应该安装防护栏》的讨论冲上热搜。一方面,教育部门要求学校宿舍必须安装防护栏,以避免越来越多的学生自杀、坠楼事故的发生;另一方面,消防部门却要求拆除防护栏,因为紧急情况发生后,窗户是逃生通道,必须保持畅通。评论认为: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拍脑门决定,拍胸脯保证,拍大腿后悔,拍屁股走人”,这是教育的“四拍”,剩下的是站在风中凌乱,无所适从的师生。

刀郎的《罗刹海市》唱到“那马户、那又鸟,是我们人类根本的问题”,唱出了社会各个领域的现状和无数人的心声。有专家提出:我们整个教育就处于罗刹国的状态,把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送进去,把一个呆若木鸡的孩子带出来。如果再不去改变,将来的社会让一代又一代如何更好地生存?过度“功利化”的教育只能培养出浩浩荡荡的“考公大军”,而真正有才华的谦谦君子只能被埋没。心理学老师旷智勇说:“怎么样从小去教育一个孩子,活出他最率真的一面,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善和美紧随其后,如果没有‘真’打底,善和美都是‘伪善’和‘伪美’。”现在要去学校里找一双天真、明亮的眼睛是那么难,每个孩子都像一个“小大人”,满脑子的知识与理念,对生活和自身的感受很少,心事重重地上课、刷题、备考。当教育失去了“真”,善和美也就无从谈起。

上学的目的是为什么?很多家长以为,上学的目的是为了学习知识,取得较好的成绩,换回较高的文凭。首先,文凭对工作有用,但并非决定作用,也不能带来幸福的生活。其次,知识不等于智慧。“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最容易接近“道”的是“一张白纸”,而那些看似博学的科学工作者反而没有能力做“减法”。人为的东西越多,离“道”的本源就越远。对知识表象执着的时候,往往变成与智慧连接的障碍,这就是“所知障”。知识是工具,是投影出来的相。内观到的是智慧,把知识用出来就是智慧,智慧本来就在那里,只是需要唤醒它。知识是横向的,领悟是纵向的。如果领悟到了知识背后的投影源,通过知识把自己带到了更高的维度,或者超越了知识的障碍,对整个时空有了更完整的认知,这种超时空的能量驾驭才是智慧。

人生本就具有三个维度:生存、生活和生命。正像农业时代解决吃饱穿暖的生存问题,工业时代解决物质生活问题,而眼下这个信息时代解决生命问题。物极必反,物质丰盛到一定程度,必然朝着精神的方向去升级。当物质极大丰富和极度过剩的时候,人们从物质中获取幸福的时代就彻底结束了!有大破必有大立,人类在集体迷茫,但似乎也在集体觉醒。

人类的能力必须从体力、思考力,提升到关注生命本身的“觉醒力”。“无知无觉”的人眼里只有物质世界,纸醉金迷,求而不得,最终会导致自残和各种破坏、杀戮,让人间千疮百孔。只有具备“觉醒力”的人,才会内心圆满、心平气和、心生慈悲,才会具有爱人的能力。这样的人越来越多,这样的下一代越来越多,世界才有希望,才符合“天道”,才是人类文明该有的进程,才符合宇宙的平衡之道。

 

写到这里,如果要问我,什么是人类与AI最大的不同,有什么能力AI永远无法替代?那我的答案就是:人类DNA里内观、开悟和觉醒的能力。因为机器人没有灵魂,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精神”,没有对生命的体悟力,没有与高维的“自己”链接的能力。

如果教师不能做到育人,而只是照本宣科地“教书”,那早晚也要被AI取代了。如果我们未来的教育,能够承认、唤醒和呵护孩子们与生俱来的高维智慧,让他们能够自在地活在当下,在当下呈现与自身高维能量的和谐,这就保护了每一个孩子,守住了“内功”。教育只需要教会孩子们在这个时空的游戏规则和驾驭工具的方法,这就是“兵器”。一个内功强悍的人,赤手空拳也可以过关斩将;如果还能借助兵器,那他的能力就能得到了充分地延伸,他的才华就能更好地发挥。

把这些能力留给我们的孩子们吧!这是对他们最好的保护!

这才是未来教育该有的趋势。

Back to blog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