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圣人与教育 一、五毒四心
Share
佛在灵山莫远求,
灵山就在你心头。
一、五毒四心
佛家认为:五毒四心,是让世人在六道轮回中无法脱身的罪魁祸首。贪、嗔、痴、慢、疑,称为“五毒”;嫉妒心、虚荣心、分别心、攀比心,称为“四心”。“五毒”下文进一步释义,“四心”却比较好理解,除了“分别心”。
克服分别心是最不容易做到的。曾仕强先生在讲“绝对宇宙与相对宇宙”时说,绝对灵魂本来可以自由自在,可是却生出了分别心,马上就“堕入凡尘”。佛陀在《增一阿含经》讲,本来光音天人都是清净殊胜地来到地球,后来品尝了泉水、地肥,产生了分别心,从此有了七情六欲,分了善恶美丑……《往生论注》云:“众生以邪见故,心生分别。若有若无,若是若非,若好若丑,若善若恶,若彼若此:有如是等种种分别。以分别故,长沦三有,受种种分别苦、取舍苦、长寝大夜,无有出期。”
分别心是人的起心动念产生的分别取舍的心。绝大多数情况下,分别心是和客观事实相分离的,因为有分别心就会产生烦恼,就会在自身形成二元对立、优劣高下的念头。比如,你有几个同事在讨论新买的三居房子,本来只是个谈资,但是对于此刻还在住着狭窄出租房的你,或是已经享受宽敞大别墅的你,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心理体会。再比如,很多人喜欢在饭桌上聊家庭种种,他的伴侣和孩子就变成了参照,那么桌上的每个人都会凭空生出各种各样的心态来…… 很少有人,能够听到不加评判,不做加工,不生烦恼。
只有站在“上帝的视角”去看待任何事物的发生,才不会有分别心。只有知道人间的一切都是假象、皆是“梦幻泡影”的虚妄,才不会着相,对事物产生是非、善恶、人我、大小、美丑、好坏等种种差别,进而产生“贪嗔痴慢疑”的情绪和欲望,受困于痛苦无望、生生世世的轮回之中。这个无分别的境界,就是《金刚经》讲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要做到毫无起心动念的“心无挂碍”真是不易。其实,不管凡夫分不分别,本质上也都是分别的。想要对治分别或去除分别的当下,就已经落在“对立比较”的“分别念”中了。众生如果认为单纯念佛就可以去除烦恼,或者一心只认为某个宗派法门或是只要每日念某句佛号就能得救赎,那也是落在分别心的执念里了。
下文详解一下“五毒”及其由来。
贪
贪——贪爱、贪恋、贪婪,对顺的境界起贪爱,非得到不可,否则,心不甘、情不愿。每个人身上都有“贪心”,因为贪恋物质的享受,所以抛不开五欲六尘、名利权情,可以每天“996”,甚至“711”地为生活奔波忙碌。贪心越重的人,烦恼就越多,像个“葛朗台”,就算在物质上拥有很多,也不会感到快乐,好似陷入了永无止境的“贪”的无底洞。好多本可以建功立业、功成名就的企业家、政治人物,最终承受不起富贵,很多都败在“贪”上,落得个鸡飞蛋打、惨淡收场,还不如普通小老百姓,能够小富即安、安享晚年。爱情、婚姻与财富均是如此(见第九章)。
嗔
嗔——嗔怒、嗔恚、嗔恨,对逆境起怨恨,发脾气、抱怨不公、意气用事,甚至仇恨和损害他人。“嗔”的产生与作用与“贪”正好相反,“贪”是对事物强烈的追求和占有,而“嗔”是对事物的厌恶、烦恼、仇恨的情绪。《大乘五蕴论》中说:“云何为嗔?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唯识论》中则说:“嗔者,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稳性,恶行所依为业。”嗔心起时,不仅会自损损他,也会摧毁人的一切善法功德,很多生生世世的冤亲债主、孽缘情爱,均是由“嗔心”而起。
小时候,窗前的沿街小摊会一遍遍地放歌曲《杜十娘》,所以我很小就对“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故事心有戚戚。杜十娘虽然花容月貌、天纵才情,却遇人不淑、含恨殒命。现代年轻人很多都如杜十娘,在父母那里万般宠爱,但却不能适应社会,总觉得付出就应该有回报,总想用真心换回真心,最后生起的全是嗔恨心,所谓“爱有多深,恨有多深”。既已知此人不值,嗔心只会让下世再有纠葛,因果循环,欲解而愈困,爱恨情仇,不得超脱。
痴
痴——无明、无知,心性迷暗,愚昧无知,不能分辨事物的本来面目,因而颠倒妄取,引发贪嗔,起诸邪行。《俱舍论》中说:“痴者,所谓愚痴,即是无明。”众生因无始以来所具之无明,致心性愚昧,迷于事理,由此而有“人相”、“我相”之分,产生种种“我执”、“法执”。《唯识论》言:“诸烦恼生,必由痴故”。《瑜伽师地论》又将“覆、诳、谄、昏沉、妄念、散乱、不正知”等作为“痴”的具体表现。人生的种种烦恼,世事纷扰,皆由无明而起。
贪、嗔、痴合起来,是“三毒”(又称“三垢”、“三火”),是佛家的三大“根本烦恼”。此三毒残害身心,使人沉沦于生死轮回,为恶之根源,故又称“三不善根”。这三毒也并非独立存在,而是随顺其他根本烦恼共同起着作用。圣人住世,也难免于三毒,故达摩祖师在《悟性论》中云:“诸佛从本来,常处于三毒,长养于白法,而成于世尊。”“佛者觉也。人有觉心,得菩提道,故名为佛。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通过内心的返照,克服“贪、嗔、痴”就是“戒、定、慧”,以此来了断“贪嗔痴”的根性,即是佛性。觉者能在去除污垢中成长,最终即是佛陀的境界。
慢
慢——我慢、傲慢,自恃很高,看不起他人,喜欢向人炫耀。在现实中,儿子做个官,母亲就觉得了不起,连自己开的车也“摸不得”,这是慢;有些人总喜欢穿戴名牌,有人买不起真名牌也得搞个假名牌来显示身份,这是慢;有些人才华横溢、满腹经纶,但待人无礼、出言不逊,也是慢;有人虚荣心强,时时爱攀比,当自己比别人差又不认输,认为没有什么了不起,这还是慢;修行之人,自己有了一点证悟或智慧神通,因而自我膨胀,无法降低身份,这都是慢。
“慢”其实只是“痴”的一个分支,“慢心”来源于“痴心”,因为愚痴,才会生出“慢心”。
疑
疑——猜疑、怀疑,疑心重,总是不相信别人,不相信圣贤,只相信自己,甚至有时候连自己都怀疑。“疑”是染污的“慧”,也是痴的一个分支。是因为愚痴,所以才会生出“疑心”。有“疑”这样习性的人,就会障碍本性,闭塞视听,很难进步,故《成唯识论》云:“能障不疑,善品为业;谓犹豫者,善不生故。”犹豫不决是“疑”,凡是犹豫不信的人,通常也是不太自信的人,善法是不容易生起的。
“疑”是人的本性,科研工作者的很多成果,来自于对权威的不迷信,本书也会遭受很多的质疑。但是,正如前文所陈:“你可以不相信,但你需要知道。”“信愿行”,信在前,然后才能产生愿力的力量,所以有信仰固然没有多好,但一定比没有信仰的人要幸福。
其实“贪嗔痴慢疑”五毒的根源只有三毒,那就是贪嗔痴。而贪嗔痴的根源,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痴”。“痴”是一切烦恼的根源,“痴”就是无明。因为无明,所以才会生五毒,要想去除“贪嗔痴慢疑”,要用光明的智慧来破除无明。
不过,话又说回来,生而为人,在凡世间,贪嗔痴是生命原始动力,保持贪嗔痴也是保持生命激情。如果对贪嗔痴始终抱有羞耻感、负罪感,就会折损在世的生命力,可能这样的人选择出家更好。生命课题,不是斩断贪嗔痴,而是,驾驭贪嗔痴,保持天赋和生命激情的连接,让生命激情为天赋服务。
最后还要说:佛家是非常反对迷信的,不能盲目崇拜,更不能追求形式。释迦牟尼通过亲证,告诉我们,人生在世的吉凶祸福不是神决定的,“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在灵山塔下修。”真正的成长过程是不断内求,启发自己内在智慧的过程,无论是什么样的外在均是助缘。《普贤菩萨行愿品》中:一切众生为树根,诸佛菩萨为花果。佛菩萨们在世间布施,以大慈大悲的愿力来利益一切众生,用“大悲水”来养护和饶益树根,最终才能受到菩提树的花果报。
以一则很打动我的小故事作为小结。
有一个修行人去山中行脚,看到一个小木屋顶笼罩着七彩祥云。修行人想:此地一定居住着圣人,我要去拜访。他进入了小木屋后,碰到了一位老奶奶。
他问老奶奶:“您在此地修行么?”
老奶奶说:“我也不知道是不是修行呢,我就一天到晚持咒。”
修行人问:“老奶奶你持的是什么咒啊?”
老奶奶说:“我就一直念那个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呗咪牛(niu),唵嘛呢呗咪牛(niu)……”
修行人笑了,跟老奶奶说:“奶奶,您念错了,应该念唵嘛呢呗咪吽(hong),不是唵嘛呢呗咪牛!”
老奶奶很疑惑:“错了么?是这样啊!那是要改改……”
修行人听后满意地离开了,当他走开一段路的时候,再回头看这个小木屋,发现小木屋上的七彩祥云消失了。然后,他就顿悟了,赶快返回小木屋,对老奶奶说:“奶奶,是我错了,六字大明咒,就应该念‘唵嘛呢呗咪牛(niu)’”。
当他再次离开这个小木屋的时候,他发现七彩祥云重新又回到了老奶奶的小木屋上。
正如六祖慧能曾说:“诸佛妙理,无关文字”。菩提树的花果,来自佛菩萨们的愿力。愿我们大家说出来的话,都能帮别人消除烦恼,而不是徒增疑惑。
这个故事对我的触动其实不仅于此,也不经意间在另一个方面帮助了我。我从前一直觉得,做人要像佛陀一样诚实、“不妄语”。如果不能说实话,那就宁可不说,这在生活中常会带来苦恼和麻烦。比如向长辈说出当下的困境往往只能增加他们的担忧,不想撒谎,又抵挡不住他们的追问…… 后来我知道了,语言只是工具,真正重要的是发心,是为他人着想的“利他”之心,是追求善与和谐的结果。就像护佑着老奶奶的神明们,何尝会因为错别字而计较?而这位修行人,何尝不是在用“善意的谎言”小心翼翼地呵护着老奶奶的淳朴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