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三、历史上的风水故事
Share
成为“福人”当然是每个人的愿望,但大德大圣之人毕竟是少数,凡人以己之力,如何实现这个美好愿望呢?愚见认为,可以用两种方式,“两手都要硬”。一是在己修身与修心,内心富足,平静喜悦,提升能量;二是选择福地,或把自己的居家办公环境变为福地,顺应自然频率能量场。这才是顺应了宇宙最根本的运作方式,达到了“天人合一”。
我们一起看看民间广为流传的三个风水故事。
- 油灯定穴出三苏
唐宋八大家中,苏家以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就占了三位。在四川各地,广为流传着一个脍炙人口的“油灯定穴”的故事。
苏轼的爷爷是四川乐山市人,年迈后看破红尘出家,自称白莲道人,他有一个挚友叫蒋山,是当时很有名的风水师。蒋山每两年就要去游览名山大川寻龙布穴,回来之后就会到苏轼爷爷的道观中修行静养。
一次,蒋山正在与白莲道人下棋,蒋山突然说道:我这次外出云游寻到了两块风水宝地,一块富地,后代可出大富之人,另一块贵地,可让后人做到宰相之位,这两块风水宝地可以送你一块,你自己选吧。苏轼爷爷就说:我自己是半路出家,还有儿子在读书,也不想什么富贵,只要子孙能贤能就好了。蒋山想了想道:那这两块地都不合适,不过我另外在彭山县城的象耳山还寻到一块宝地,可以出闻名天下的文章秀士,这块地可以送给你!苏轼爷爷听完就很高兴。
第二天一早两个人就出发了,经过了十几天的路程,来到了象耳山的风水宝穴。这块地四周都有群山连绵,明堂开阔,一湾溪水从林间弯曲而来向上走朝左后方行进,前面有层层案山,既有笔架山,又有文笔峰,利科举、旺文采。
苏轼爷爷看了之后很高兴,忽然长叹道:“此地好是好,但地处高位,山高招风,有道是穴高只怕八风摇,只怕对后人不利。”蒋山听后不禁大笑:“这里看似地势较高,实为难得的宝地,群山连绵,佑护这块宝地正穴,不会有风吹的。”于是,他从衣袋里拿出一盏油灯,蹲下身来点燃后轻轻地放在了穴口,只听油灯四方风声烈烈,油灯之火却纹丝不动,但只要端着油灯向四外踏出一步,油灯瞬间都会被风吹灭。蒋山说:“这就是最佳的穴位,一步也不能偏移,葬在这里你家能出闻名天下的文章秀士,其他地方都不行,不信的话你可以试试。”苏轼爷爷听了,就拿着油灯在附近的地方反复测试,灯火都会被风吹灭,这时候才对蒋山的风水之术完全信服。
几年后,苏轼爷爷的母亲去世,便安葬在了蒋山所点的穴位当中。之后不久,蒋山又与苏轼爷爷一起再去考证他母亲的坟墓。蒋山看完后说:这里还有一个误差需要纠正。于是就开始做起法事,并且在坟头左边添加了一些土。做完之后对苏轼爷爷说:这样不仅你儿子,你孙子也能以文章闻名天下了。
据史书记载,原来不喜读书的苏洵忽然酷爱读书:“年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终成一代大家;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苏洵带着苏轼、苏辙两个儿子进京赶考,他的两个儿子同榜考中进士,苏轼当时二十二岁,苏辙十九岁。此后,三苏均在文学创作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以文章闻名天下、名垂青史。
- 朱元璋借地葬父
朱元璋出身低微,家中排行最小,朱父八辈贫农,但生了四儿两女,原本家中人丁兴旺。公元1344年,朱元璋17岁,安徽大旱,蝗灾、瘟疫相继爆发。四月初六,朱父饿死;三日后,大哥饿死;又三日,大哥长子饿死;不数日,朱母饿死。随后,朱元璋的二嫂及孩子、三嫂及孩子,大姐一家、二姐,相继饿死或病死,剩下的几位亲人,均逃荒出走。偌大的家转瞬七零八落,转眼只剩下朱元璋和二哥。
家破人亡的打击对少年朱元璋来说,可想而知。更严酷的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哪里有地方让父母“入土为安”?兄弟俩根本没有钱为亲人购置棺材,甚至连埋骨之地都没有。
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朱元璋想到地主刘德,原因是父亲一直是刘德家种地的佃户。然而,朱元璋想错了,刘德连情面也没给,直接拒绝了他的请求。此时的朱元璋只能向天哀嚎:“死者无阴宅之难,吁,艰哉!”
好在刘德远亲——乡绅刘继祖听说此事动了恻隐之心,他主动找到朱元璋,表示愿意为其父母家人提供一块土地,将其安葬。这块用以安葬的土地,虽然只是刘继祖家一块无人耕种的山地荒芜之地,却已经让当时陷入绝境的朱元璋感恩戴德。可即便如此,朱元璋依旧无法置办棺椁,只得用草席将父母的遗体草草包裹。
朱元璋哥俩将父母的遗体抬上山,刚要动手挖坑,突然风雨交加、电闪雷鸣,天空瞬间变得犹如黑锅底一般。哥俩吓得够呛,赶忙躲到一旁的大树下瑟瑟发抖。大约过了一顿饭时间,狂风暴雨才停,两人出来一看,刚才雨下得太大,雨水冲刷之下,把山坡上的一个小土坡给冲塌了。而小土坡冲下来的泥土,不偏不倚,刚刚好把朱元璋父母的遗体全部掩盖住,并且上面还露出了一个小土包。
草草安葬父母后,二哥也逃荒去了。朱元璋为了生活只得到皇觉寺做了和尚,每天扫地、念经。但好景不长,饥荒袭来,寺院里维持不了僧人的日常生活,朱元璋只得开始了长达三年的讨饭生活。后来,朱元璋幼时好友汤和在白莲教首领郭子兴麾下为兵,鼓励朱元璋参加起义军,正犹豫不决时,汤和通知他俩通信已被官府知晓,将被缉捕。左右都是险境的朱元璋,只有被迫参加了起义军,开始了一代伟人的“革命生涯”。
谁也不会想到,开局一个讨饭碗,最终把“天下”给装进去了。《明史》对朱元璋的评价是:“太祖以聪明神武之资,抱济世安民之志,乘时应运,豪杰景从,戡乱摧强,十五载而成帝业。”
朱元璋将父亲追封为仁祖,本想过迁坟厚葬,但是高人指点原来当年的父母所葬之地就是在龙脉之上,是能出帝王的风水宝地。于是,他让人给父母的坟墓进行修缮,就是今天的安徽凤阳明皇陵。
朱元璋称帝后,“不讳龙潜之事,不忘马鬣之恩”,“存故旧,报德施”,封刘继祖为“义惠侯”(爵位还高过了当时被封为“诚意伯”的刘伯温),由后人承袭爵位,刘家也成了世代守护凤阳皇陵的名门望族。至于当年拒绝了朱元璋的地主刘德,也主动承认“错误”,朱元璋念及他与刘继祖有着亲缘关系:“尔之所为,亦恒情耳,不必问。吾贫时,尔岂知今日为天子也。”还赏赐良田三十顷,并免除十年赋税。
这位农民皇帝对风水的笃信,在对刘继祖的知恩图报上,可窥见一斑,但这似乎也离不开他身边的“开国第一谋士”刘伯温。朱元璋后来选择自己的墓地,以及明朝后来的明十三陵,都是经典的上上风水,泽被后世,明朝绵延十六帝,史称“大明盛世”。
- 刘伯温与明十三陵
明皇陵之所以成为迄今为止保存最好的古代皇陵,除建国后有计划发掘的明定陵,数百年间明皇陵从未被盗,为历代皇陵所罕见,这恐怕离不开开国重臣刘伯温。
明成祖朱棣将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后,请刘伯温为皇陵选址。刘伯温来到燕山山脉,起初略看了几处,当他来到北京东面的西龙虎峪一带时,有如身临仙境:这里东临凤凰岭,西接大转山,而那大转山有如一条苍龙,从北向南延伸,蜿蜒而去。两山之上,苍松翠柏遮天蔽日,两山之间,云雾升腾,紫气霭霭。向南往之,天地之间,宽阔无际。如果将皇陵置于此地,则北方有雄厚的高山屏障,南有一望无际的阔野,有子孙万代延续,江山永固之像。
为了稳妥起见,刘伯温细细查访,又有了新的发现。他看到凤凰岭和大转山之北有一个村庄,叫西龙虎峪,明朝乃是朱姓坐天下,如果到了有龙有虎之地,岂不是二龙相争,龙争虎斗之地?况且,朱(谐音:猪)岂不成了虎口之食?这大转山之南,还有一个狼虎庄,不免心中犯忌,暗想北边有只老虎已经够麻烦的了,南边又出现一只狼和一只虎来搅局,那朱姓的龙恐怕招架不住。
刘伯温又仔细查看,看到东边那座凤凰岭有如一只美丽的凤凰,而西面那座大山婉若一条苍龙。龙凤之气乃是相合之象,可惜,正在观看之际,发现那条苍龙正与那只凤凰在交尾。刘伯温顿时怒火中烧,因为一旦龙凤在此交合,必生龙子,这龙子长大后定是一条搅乱天下的孽龙,还有可能夺取明朝天下,这还了得!于是,他拔出宝剑,向龙凤交尾处砍去,凤被砍去了一条尾,而龙被砍掉了命根子。
刘伯温破了这里的灵气之后,又往北向东拐去,在蓟县黄花山以东的地方,看上了一块名叫马兰峪的风水宝地。只见这里北有高高的昌瑞山做锦屏翠障,南有金星山做朝山如持笏朝揖,中间有影壁山做书案可凭可依,东有一山如青龙卧盘,西有黄花山如白虎雄踞,东西又有两条大河环绕似玉带。群山环抱的堂局辽阔坦荡,雍容不迫,真乃景物天成,会是大明天子万年之后的休寝宝地吗?
看好了这里的风水后,刘伯温一连在这里呆了三天三夜,却没有一夜睡好觉的,每天夜里总能听到鬼哭狼嚎的叫声,而问手下随从人员,却都说没有听到。一天,进来一位自称本地山神的白须老者告诉他说,这块宝地已经有主,外人不得居住,你往西边去找好地方吧。刘伯温一愣,睁开双眼才知道刚才是做了一个梦,于是命令随从,收拾行装,马上西行。
刘伯温一行不知不觉走到了北京西北的昌平县地界天寿山南麓,这里东、西、北三面环山,中间是一个方圆数百里的小盆地,真乃福传百世的天赐龙盘之地。刘伯温又发挥了他的观天测地的本领,见这里没有任何人提前来占过,更没有虎豹豺狼的影响,最终将明皇陵定址于此。
明十三陵是世界上最大、保存最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帝王墓葬群。13座帝王陵墓错落有致,依山而建,独乘风水。除了13座皇帝陵墓,十三陵还有23位皇后墓,30多位妃嫔墓,2位太子墓,1座太监墓。十三陵中心是一条长6公里的神道,从石牌碑一直修到长陵门口。
长陵是朱棣的陵墓,也是十三陵第一座陵墓,其风水堪称“教科书级别”(图10.2)。整座长陵规模宏大,平面布局前方后圆,由前后相连的三进院落组成。通往长陵的神道两侧是两座高耸的龙山和虎山,龙山如巨龙盘卧,虎山呈团状,似巨虎吼啸。神道之上有下马碑、大红门、圣德碑、石像生、棂星门、龙凤门等,风水寓意,不言自明。

图10.2:明太祖朱棣长陵示意图
回望中国历代皇家陵寝,可以清楚地洞见风水文化的发展历程。
秦汉时期,风水术还处于萌芽状态,此时的帝陵一般都修建在都城附近地势开阔的平原地带上,形似皇宫,即以地宫封土为中心,有四方陵墙环绕,然后四方各开一门,象征“帝王居中而尊”。唐宋是风水理论的大发展时期,在选址上就更加讲究了一些,但帝陵布局整体上还是呈现方形。到了元朝,风水术在民间已广为流传,人们开始强调在墓的前方、后方、左右的山脉和水流等。正因如此,朱元璋的明孝陵才会选择紧贴钟山修建,左右两侧均有护砂包围,而不是远离山体的开阔平原。
从明朝开始,中国的皇家帝陵制度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奠定了明清两代帝陵的基本制度。也是从那时开始,民间百姓参考风水学术,对墓葬的方位、方法有了更深层次的考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