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风水与祭祖 一、风水堪舆
Share
阴阳法于天地,形气法于万物。
天人同声相应,人地同气相求。
一、风水堪舆
纪录片《中国风水文化》开篇这样介绍:
在一个极其重视生存智慧的国度里,中国人通过体察自然界江河竞流、山川俯仰的变化,从而格物致知,精心选择适合人类生存发展的环境,形成了专门研究居住环境与营建布局之间关系的学科,即是风水学。
风水学是一种有关城市、村镇、住宅、园林等建筑环境规划设计的基本理论,是中国传统神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地理学、地质学、星象学、气象学、景观学、建筑学、生态学以及人体生命信息学等多种学科知识为一体,运用于古今建筑规划中,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科学知识。风水术从时空的角度考察人体与自然环境、地面磁场变化的关系,其宗旨是审慎周密地考察、了解自然、顺应自然,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良好的居住与生存环境,赢得最佳的天时地利与人和,达到“天人合一、趋吉避凶”的至善境界,进而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也就是地球颐养生命的规律和生命本身的运行规律的大一统。
十七世纪后,随着“西学东渐”思想的传播,清末洋务运动号召“中体西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西文化的频繁交流中,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风水、中医等,也逐渐走向西方,并在世界各地破土发芽、开花结果,受到各国不同领域专家的重视和借鉴。美国著名的城市规划权威凯文·林奇(Kevin Lynch)在其编写的《城市意象》(The Image of The City)一书中指出,“中国风水学是一门专家们正在谋求发展的前途无量的学问”。
“堪舆”是风水的别称,但堪舆的本义并不是风水。堪,代表高处,天道;舆,代表低处,地道。《史记》将堪舆家与五行家并行,本有仰观天象,俯察地理之意,后世民间专称看风水的人为“堪舆家”。堪舆之法以《河图》、《洛书》为基础,结合八卦九星、天干地支、五行的生克制化,把天道运行、地气流转以及人体阴阳气脉,完整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套特殊的理论体系,从而可以推断或改变人的吉凶祸福,寿夭穷通。
堪舆师们认为:堪舆与人之命运休戚相关,能左右居住者或被葬者一家祸福。若按照自然之气的运动变化规律,采取顺应自然的行为,即能获得长久平安与福祉,反之,则穷困灾难、后患无穷。古代堪舆多用作城镇及村落选址、还有宫殿建设,后来发展至相宅、相墓之法。在实践中,堪舆这种“相地之术”的核心是风和水,这里的风指的是元气和场能,水指的是流动和变化。《易经》曰:“星宿带动天气,山川带动地气,天气为阳,地气为阴,阴阳交泰,天地氤氲,万物滋生。”后人为《葬书》注曰:“无水则风到而气散,有水则气止而风无,故风水二字为地学之最。”故堪舆在中国民间亦称之为风水。
与现代人谈“风水”,很多人都“宁可信其有”。如今的“风水”一学,早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是中国传统宇宙观、自然观、环境观、审美观的集成演绎,作为一门比较特殊的自然科学,接受着人类社会活动的检验,可以认为是一种景观设计理论、东方环境科学或人居环境学,在中西方的不少大学成为建筑、园林和市政工程等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凡有环境的地方必有风水,风水理论体现了人对自然环境的感知,是人类心理需求与行为准则在景观中的映射。在提倡景观设计人文关怀的今天,正是因为风水学具有极强的应用价值,超强的生命力,说明它的理论基础和哲学内涵,不仅与现代科学不矛盾,反而彰显了它的科技含量,完全可以立足于物理、地理、气象、生命科学等众多学科之中。
古训有云:“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又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强调了善人会给子孙后代留下福荫,且只有“福人”能享受福地。有福德的大善人,本身就具备了庞大的频率能场,周身的气流会逐渐充满整个住地,把地养得福德兼备,就跟自己一模一样。古人记载了历史上很多大德大圣之人,其所到之处,能远离战乱、瘟疫,改变一方水土运作、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成为欣欣向荣、安居乐业的鱼米之乡。反之,“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如果没有福德,哪怕再好的风水,也是镇不住的,使好风水也逐渐被破坏,并给子孙后代留下灾祸。
从这一点出发,风水的根本原理又不在风与水的环境本身,而在于人心。一个人所思所行带来的德行高低,决定了能量频场的高低,决定了他的命格运数。所谓“形由气凝,气乃命生;命由天造,天乃从心;心即天理,理在人心”。万事万物皆从人心。“一念以善,天地感知,鬼神乃钦;一念以恶,天地不容,万法不随!”
在前面有关量子力学的陈述中,万物无非一堆原子而已,原子也并非实在的物质,而是由不同层次的基本粒子组成,是具有“波粒二象性”的一堆能量体,实际“空空如也”。所以,我们看到的周遭物质,是经由更深层次的意识,组合成的视觉现象。一切物质外观上的形体变化,无论世间祸福,还是喜怒哀乐,无一不自身能量与更庞大的宇宙能场对应消长的结果。
“向阳花木早逢春”,万物负阴而抱阳。植物不能动,是不能改命的,所以叫做“树挪死人挪活”。放眼我们生存的地球,也不过是在规定频率下的能场空间,大家都在类似频率下同频共振,投生成形,所以自然界万物其实都在以与人相近的频率共依共存。大多数人的能量,都是微薄稀散的,没有聚合或聚焦,这与人的自我觉知、身处环境和位置有关。当我们遵循规律,同频共振的结果会放大并产生积极的效果,比如,和能量大的人或平台在一起,就容易做成有意义的事情。反之,打破了能量的同频共振,必然会有连锁反应的不和谐。例如,人类的共业显然影响了自然能场,带来了可见的越来越多的气候极端变化与自然灾害。
科学以物(所见)为相,心灵学以心(阴性态、量子态)为相,更似风水与人,两者本是一体,又互为因果,共同运作来成就事物的完整面相,也正是道家所言“阴阳两仪”,佛家所言“色空二理”,“孤阴不长,独阳不生”,缺一不可。
如此看来,不光阴阳为一体,人与环境为一体,人类与地球万物也是一体。从外表看来,好像万物都自成规律,单独运行,但是从量子角度看,世间是一个大型因陀罗网。万物都是网上的节点,一个点连着另一个点,一件事连着另一件事,一个能量体连着另一个能量体,环环相扣,扩散到无尽的时空中。这份延伸,不单只在物质时空,还渗透到了灵性时空和比我们更高维的时空,而且,是“全息”的,所谓“铜山西崩,灵钟东应”。同理,灵性时空和高维时空界的变化,也会影响我们看到的色界(物质界),古人通过观察天象能预知世间变化,各种被证实了的“先知”,都是有说服力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