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五、熵增定律
Share
熵(Entropy)起初是一个描述热力学状态的函数,后发展为系统混乱程度的度量。系统越无序,熵就越大;系统越有序,熵就越小。1850年,德国数学家鲁道夫·克劳修斯(Rudolf Clausius)对热功转换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总结为热力学第二定律,并于1856年在《热学之第二定律的修正形式》(“On a modified form of the second fundamental theorem in the mechanical theory of heat”)一文中引入了“熵”的概念,用于表述这种不可逆的过程,并用反证法证明了熵增定律的存在。熵增定律(Principle of entropy increase)指在孤立且封闭的系统内,任何变化不可能导致熵的总值减少。换句话说:任何一个系统,只要是封闭的,且无外力赋能做功,它就会不断趋于混乱,直至该系统崩溃。
走出物理和化学实验,熵增定律亦无处不在。
1998年,企业家贝佐斯(Jeff Bezos)在致亚马逊的股东信里说:“我们要反抗熵增(We want to fight entropy)。”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也说过:“管理就是要做一件事情,如何对抗熵增。”
一家公司,创业之初,精兵简政,目标高度一致,执行力和效率都很高,但随着公司发展,人员越来越多,流程和规定也越来越多,资源内耗,效率降低,所以百年公司真要实现,何其之难?一个房子,刚刚搬进去的时候,窗明几净,整洁有序,可是住着住着,东西越堆越多,放置越来越随意,混乱到经常找东西。万物亦是如此。开水放着会变凉,衣服会越来越旧,手机是越用越卡……
人,又何尝不是?
世间的爱情犹如一场历“心”的游戏,不管当初是如何情投意合、你侬我侬,但是这任何关系,走到最后,总是归于平淡,或阴差阳错、一声叹息,能相伴到老的,又能有多少?绝大多数,不过是“相识一场”。有多少人能悟到:有心者,必有所累;无心者,亦无所谓;相识是缘,缘尽则散;情出自愿,何来亏欠,放下便好。
疫情封闭的时候,被关在家里,一开始似乎很美好,再后来就垃圾增多、空气混浊、蓬头垢面、无所事事、寝食难安,认知不够的人发现活着没意义,认知稍高的人重新思考活着的意义……
“熵增定律”,也解答了“众生恒定向下”的轮回法则(详见第八章)。如果我们有能力看到自己累世轮回的一幕幕人生,福报的消耗比累积往往快得多得多,可能费尽几世积攒的功德在一辈子就消耗殆尽。这样看来,与其在人生里迎接错乱和混乱,在打怪升级中丢了能量,还不如找到自己最舒服的姿势和状态,多做善事,积累功德,就是和谐和熵减。
不管是人类、地球还是宇宙,从宏观角度来看,熵增皆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那么如何才能对抗熵增?从定义上来看,熵增的条件有二:封闭系统和无外力做功。只要打破以上两个条件,就可以实现熵减。简言之,让系统开放,并注入新的能量,或让原本内部的生命提升能量。
举个例子,超大型企业管理往往目标是要努力保证企业的活力和效率,很可能就需要采取“扁平化”结构。马斯克同时管理数十家公司,极力推崇“扁平化”管理架构,以克服机构臃肿产生的熵增。英伟达CEO黄仁勋说,公司里有50多个人可以向他直接汇报,他非常讨厌管理的层级和利用信息的不对称来给自己在公司中制造权威。
中国有句话叫:家和万事兴。以和为贵,一个家庭和睦的时候就是 “熵”最小的时候,“天时、地利、人和”也是这个道理。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其身后一定有一个井井有条、气场和睦的家庭;反之,一个连“小家”都一地鸡毛的生意人,看似短期有些财运,终将耗尽福报、一事无成。